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擐㚚� | 閬��� | 擐蹱葛 | �批𧑐 | �蝱�� | ��钅�� | 閰閗�� | 鞎∠�� | �𧑐�𤩎 | ��閗���鞎� | ��躰�� | ����� | 憡𥟇� | 擃磰��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見多識廣:鎮記果條牛雜雜記


尹樹廣

潮州之行,期待已久。念小學時就讀過彭湃領導農民起義的故事,四九年伯伯所在的四野大軍揮師南下,在潮汕一駐就是十五年,常聽他講「那裡生活窮,每日只喝粥」。「只喝粥」的日子終於過去了,眼前的潮州人物風情與眾不同,鎮記果條牛雜令我舌尖生津。

潮州行最後一天,市委宣傳部陳浩松副部長滿足了我的請求,一清早便將我們帶到綠樹成蔭的西湖岸邊。倘無當地人指引,想像不到這家不起眼的小店就是大名鼎鼎的「鎮記老尾牛雜」了。十幾張圓桌七七八八地散落在舖面內和人行道上,絕無大城市「老字號」的刻意裝飾。攤檔的一角,一位胖婦人站在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後面忙碌着,鍋內被分成煮果條和牛雜兩部分。婦人先將牛百葉、腸和肺等內臟放入鮮牛骨湯中加溫,同時將果條放在另一半滾水中燙熱。片刻,一大碗鮮美的果條牛雜便像變魔術般端到你的面前,清湯上點綴着好看的一黃一綠,黃的是搗得碎碎的新鮮薑末,綠的是切得細細的香菜葉。趁熱呷一口,滿口留香,沁入心肺。

一邊品嘗潮州美味,陳浩松娓娓講述着鎮記的掌故。原來,鎮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紅火起來,除了賣牛雜,還兼賣鹵豬大腸鹵蛋等鹵味,存在銀行裏的錢據說過千萬,但存錢的農村信用社破產了,存款血本無歸。但即使這樣,鎮記很快又重新站起來。後來老掌櫃去世,三個兒子也分了家,眼前的「老尾」就是小兒子的意思。大兒子和二兒子的店舖開在潮州其他地方,生意同樣紅火。胖婦人告訴我,小店從早上六點開到晚上七點,只賣牛雜,生意好得很。

鎮記吸引我的不光是美味,更有周遭的滿眼風景。頭頂濃密的香樟樹蔭,像一片片雲彩。還有馬路對面的西湖,原與幾百米外的韓江相連,過去曾起着護城河的作用。再遠處,湖畔一棟白色二層小洋樓叫涵碧樓,與許多名人都有關係。小樓原是一個軍閥的私邸,周恩來早年幾次住過這裡,一九二五年蔣介石東征時曾駐蹕此地。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它也作過賀龍等的第三師司令部,這支革命隊伍在此僅有七日,被稱為「潮州七日紅」。品嘗潮州美食,望着一湖美景和曾見證中國百年歷史風雲的涵碧樓,怎能不讓人留連忘返,遐想聯翩!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章丘鐵匠謠 (圖)
豆棚閒話:讓左宗棠慚愧的乞丐 (圖)
畫中有話 (圖)
薄扶林故道 之四
亦有可聞:客家民間的「伯公」崇拜
古典瞬間:四大名著讀母親 (圖)
百家廊:船長的底線
琴台客聚:色慾塔中的豬八戒 (圖)
翠袖乾坤:茶杯裡的風波
海闊天空:?之浦風情
見多識廣:鎮記果條牛雜雜記
思旋天地:香港晴雨
淑梅足跡:南紅姐
Art Basel對你我究竟有何吸引力? (圖)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宣布M+再獲贈重要藏品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