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喜讀《士與中國文化》


放大圖片

■余英時。 網絡圖片

余英時先生的《士與中國文化》新版於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就有了第二次印刷。正如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所說,這是「因為現代中國人仍然會關注『士』之社會意義如何延續,也仍然要思考『中國文化』如何重建。」這也是讀書人對於自身價值無法迴避的探求。作者在《新版序》中也說:「這次細讀校樣,作了一次相當徹底的改正。費時最多的是所引史料原文的校訂。」說明作者也沒有停止過深入的思考。■文:龔敏迪

由「士」說起

曾經疑惑:何以近來不少知識分子都稱自己是知識人了?該書給出了答案:「把『人』變成『分子』會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性後果。所以我近來極力避免『知識分子』,而一律改用『知識人』。」目的是盡量恢復intellectual的「人」的尊嚴。前段時間有過「分子」與「份子」的討論,現在出版物一般都用「分子」了,但還是有人堅持用「份子」。因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兩者相比,混同一般的分子,給人的感覺比份子更沒有群體感,也容易消弭這個群體「士志於道」的自覺承當意識。而且自梁啟超以來,稱「份子」已經約定俗成,也沒有必要將「分子」再多弄出一個多音多意詞來。正如清初顧炎武厭惡「文人」之稱,常引宋人劉摯之言:「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如何稱呼,自有不同情境的考量,所以余先生說:「我只能求一己的心安,卻不敢奢望別人同情我的感覺取向。」這句話是有深意的。

該書從士的產生開始論述,一直到不同歷史時期士的演化,史料之扎實,分析之深刻,稱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士最重要的是做事,《管子》有言:「官謀士」,尹知章註解說:「士,事也,官各謀其職事也。」孔子說:「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不少學者認同這樣的說法:「古代只有武士,至孔子歿後才漸漸有文士的興起,所以文士是從武士蛻化而來。」但所謂「國之大事祀與戎」,從事祭祀的巫尊於武士是不言而喻的。按照章學誠的說法:古代的王官之學,是官師政教合一的,以後才有了分工和分化,所以,籠統地說「以器識為先」的士從武士蛻化而來,是值得商榷的。

從士「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動的軌跡」上看,士從一開始就是以「通古今,辨然否」為己任的。作者指出:「今天西方人常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的維護者。知識分子一方面根據這些價值來批判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現象,另一方面則努力推動這些價值的充分實現。」中國的士也一樣具有這種宗教般的承當精神。無論天下有道,還是天下無道,他們都不會忘記自己的這份責任。所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愈是天下無道的時代也愈顯示出它的力量,這就決定了他們必須恃「道」抗「勢」,「會有意想不到的災難性後果」的命運。

「自任以天下之重」

還有一個令我感興趣的是士與商的關係。中國古代長時間重農抑商,所以常說「士農工商」,我一直懷疑除了所謂的本末以外,把商放在最後,還有統治者不願明言的內容,不然何以上古有商朝?讀了本書才知道《榖梁傳》就說過:「上古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這是我以前沒有注意到的。能夠在物質精神上得到自足,甚至抗衡和影響乃至蔑視權勢的,是文化與經濟,這就是封建專制政權不願意發展商業的一個原因。從來的義利之爭,往往有欲人放棄眾人之利奉一人之嫌。到了明清之際,由於商人在社會上的活躍以及巨大利潤,連明武宗也產生了羨艷之情,不僅在宮中扮商估,還乾脆派宦官在多處開設「皇店」,直接與民爭利起來。

顧炎武說: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職之人。」作者分析說:「以社會身份而言,『士』限定在封建貴族階級內部;在政治方面,『士』限定在各種職位之中;在思想上,『士』則限定在詩、書、禮、樂等王官學的範圍之內。」這樣他們就不容易發展出超越的精神,不容易全面而系統地對現實世界進行反思和批判了。然而終於禮崩樂壞了,士可以「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這,吾不復見」,以致可以爭取「帝者以師處,王者以友處」的「不治而議論」的地位了。於是作者分析說:「從社會秩序中游離出去的自由分子無論如何總是一股離心的力量,這和代表『法律秩序』的政治權威多少處在相對立的位置。」但知識分子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經濟階級,因此他們才能堅持其「思想上的信念」。在道統與政統分開後,「他們正是道的承擔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領袖更高的權威」,因為政統需要道統的支持,它不能老是單純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之上。「以道自任的知識分子只有盡量守住個人的人格尊嚴,才能抗禮王侯。」弘道的擔子落到了知識分子個人的身上,在「勢」的重大壓力之下,他們只有轉而走「內聖」一條路,以自己的內在道德修養來作「道」的保證,「不自高,人將下吾,不自貴,人將賤吾。」

文化秩序是第一義的,政治秩序是第二義的,「自任以天下之重」的事業之偉大崇高,足以使他們中的堅定者能夠做到「無恆產而有恆心」。「中國的士則不能坐視世界的衰落而無動於衷,他們無論在和平或在亂世,都不能忘情於怎樣變無道為有道。」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傳統。

該書一共由八篇論文和附錄的四篇文章構成,為了論述不同主題,不可避免地重複了不少相同的內容。但中外歷史的對比,以及運用康德、馬克斯.韋伯等人的哲學思想作出很有說服力的分析,也是其顯著的特色。

相關新聞
喜讀《士與中國文化》 (2014-06-02) (圖)
書評:在歐亞邊境上掙扎求存的高加索三國 (2014-06-02) (圖)
書介:耳朵借我 (2014-06-02) (圖)
書介:森林秘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2014-06-02) (圖)
書介:怪談(小泉八雲靈異故事全集) (2014-06-02) (圖)
書介:抉擇:希拉里回憶錄 (2014-06-02) (圖)
書介:書店怪問 (2014-06-02) (圖)
徵稿啟事 (2014-06-02)
從蔣介石日記透視國民政府後期政治 (2014-05-26) (圖)
書評:要想混進地產界 就得學會高爾夫 (2014-05-26) (圖)
書介: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 (2014-05-26) (圖)
書介:I Am Pilgrim (2014-05-26) (圖)
書介:往事不曾離去 (2014-05-26) (圖)
書介:奈特杜納的告白 (2014-05-26) (圖)
書介:美德 (2014-05-26) (圖)
徵稿啟事 (2014-05-26)
書法家韓天雍的傳奇人生 金石文字 直指禪心 (2014-05-24) (圖)
有捨有得,只做「專家」 (2014-05-24) (圖)
家具美學奇才James Caughman首次來港 (2014-05-24) (圖)
「痞子蔡」新書內地出版 低到塵埃裡的別樣純情 (2014-05-1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