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星期前朋友送來新書《圖說薛覺先藝術人生》,他說全書精選逾300幅珍貴歷史照片,部分更是首次公開的私人珍藏,以中英對照介紹,對研究薛覺先生平和表演藝術十分有用。
朋友實在太抬舉了。我絕非做粵劇研究的學者,認識粵劇也僅是一鱗半爪,所以沒有急不及待的拆開新書的包裝,正確地說,我是連拆開新書包裝的時間也沒有;但我對這本書仍然抱有盼望,因為我一直在搜集上海和粵劇改革的關係。
根據一般說法,清末上海開埠後,洋人紛紛到上海投資辦實業,而長期與洋人合作的廣東老板和打工的人,也隨着洋人的腳步到達上海,與寧波、江北人一道成為了上海最重要的移民,這種風氣一直延至抗戰前夕。上海第一間演粵劇的地方是虹口北四川路的「廣舞台」,1919年興建,有400個座位。廣舞台新屋落成,特聘李雪芳到上海演出,三日來連日座無虛席。戲行有「北梅南李」之說,大概是由此開始。
但論影響,當然數上世紀廿年代中,因為粵劇名伶如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等都曾到上海居住,其中薛覺先和上海的緣分最深。
首先,薛覺先是在上海認識唐雪卿,締結。一九二六年,他在上海以章非名字開辦『非非影片公司』,招聘唐雪卿為女主角,開拍默片《浪蝶》。二人由此認識,進而產生愛情,兩年後更結成夫婦,成銀壇佳話。
其次,薛覺先在上海開展他的電影事業。由一九二六至一九五三年間他一共拍了三十多部電影。一九三三年與唐雪卿合作主演的電影《白金龍》,打破當時香港與廣州的票房賣座紀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東南一帶也極受觀眾歡迎。
第三,薛覺先在上海深入接觸京崑、紹興戲和時代曲,所以腔調方面,他借鑒京劇,吸收江浙劇小曲和時代流行曲輕快流暢的長處,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出一種字正腔圓、節奏感強、善於表達情意的新腔-「薛腔」。
第四,他在1932年10月移居上海,他向「伶界大王」林樹森及名藝人陳鶴峰請教,學習了紅生戲和鬚生戲。
上述四點在「薛派」藝術發展過程影響有多大,應該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