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 網上圖片
青 絲
看到一則域外媒體報道的新聞:一個澳洲獨居老婦過世,人們清點遺物時發現一紙遺囑,老婦將價值1250萬美元的財產全部留給了鄰居,作為平日對自己關心和照顧的報答。獲得巨額饋贈的鄰居也很意外,一來他們並不知道老婦這麼有錢,二來他們照顧老婦完全是源自人的善良本性,從沒想過要謀求任何回報。
而這件事情的戲劇性,是老婦的侄兒原為財產的第一繼承人,他也不知道姑姑這麼有錢,加上老婦又很長壽,活到了95歲,久候之下侄兒就失去了耐心,為了卸去照顧和探望老人的責任,他想把姑姑送到養老院去,交由他人照管。見侄兒只對自己的房子和財產感興趣,毫無親情的閃現,老婦一怒之下悄悄更改了遺囑,把所有財產都留給了平日經常照顧自己的鄰居。整個事情的發展走向及細節,幾乎就是美國電影《老爺車》的翻版:退伍老兵沃爾特年邁獨居,他的兩個兒子及幾個孫子孫女,都在明裡暗裡覬覦他的房產和一輛福特老爺車,想盡辦法怎樣弄到手。
沃爾特深感厭煩,對親情已不抱期望,在殘餘的人生歲月裡,他與鄰居的一戶亞裔家庭發展出了友誼。為指引鄰居的亞裔少年走上正路,沃爾特為他找工作,指導他如何與人相處,最後還在遺囑中把最珍貴的一輛1972年版的福特老爺車,留給了已成為忘年交的鄰居少年。我剛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認為類似的情節在現實裡很難發生。如今這個澳洲老婦饋贈鄰居千萬遺產的新聞,印證了這樣的事情是存在的,「千萬買鄰」並不只是故紙裡記載的一個典故。
《南史》載:「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怪其貴。季雅曰:『一百萬買宅,千萬買鄰。』」南朝梁時,宋季雅為了與呂僧珍做鄰居,花一千一百萬錢買下與其相鄰的宅院,呂僧珍覺得房價太貴,比正常市價高出了許多。宋季雅說,其中一百萬錢是買房子,一千萬錢則是揀擇鄰居的花費。言外之意,他不惜破費千萬擇地而處、擇鄰而居,是為了獲得更具質感、更富有人情味的生活。
而這種睦鄰之愛是普世的,不論古今中外,鄰里關係都是最為樸素、也最具生活氣味的一種人際關係,鄰居交好,勝於遠親,是被廣為認同的至理。畢竟人在生活當中,都難免會遇到一些窘境或難處,有時事生肘腋,想要即時得到親友的幫助,是不現實的。這時候若有嘉鄰及時施以援手,或予以撫慰扶持,無疑是一種很溫暖人心的精神互助。
我少年時,鄰街有一個孤寡老人。她早年擺一個小攤,售賣自己醃漬的酸品小食度日,後來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意識也有些模糊,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所以在她生命的最後幾年,生活完全是靠鄰居一家襄助。我每次經過,經常會看到一個年紀與我相仿的女孩,捧一個裝滿了飯菜的大碗,到鄰屋給老人送飯。那時候,我覺得那個姿色平平的女孩就是天底下最美的人,她仁心施愛的身影,就是最美麗的市井風景。心中曾無數次想,她是我的女朋友就好了。
只不過事情發展的結果,與澳洲老婦將遺產贈予鄰居完全相反。老人去世後,社區的工作人員在老人屋內的瓦壇裡找到了10萬元錢的現金,這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並不是一個小數字。錢是老人之前擺小攤,一分一分掙下來的。由於陳放有年,瓦壇內又太過潮濕,這筆錢都被漚至腐朽了,只要手一碰,就化為了一灘腐泥。知情人聽說以後都覺得可惜,認為老人到死都不肯把錢留給幫助過她的鄰居,有些不近人情。但我相信,出於人性之善幫助老人的鄰居一家,並不會看重這些,因為她們從這個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獲得了精神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又豈是用錢能夠買得來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