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陝西師大政治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張亞澤。 本報西安傳真
陝西師範大學政治與經濟學院副教授張亞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非常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政府與普通民眾之間構建持久的良性互動關係,實現公共事務的官民共治。他認為,陝西省提出將百姓問政制度化,是推進地方治理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將對構建和諧的官民關係,塑造良好的地方政治生態發揮出積極作用。
官民互動 架溝通橋樑
張亞澤認為,百姓問政作為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新生事物,並非對傳統政治參與、民意表達和政治監督的替代,而是在新的層面實現了官民之間的互動。
他指,從目前推廣的情況來看,百姓問政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百姓問政的推動者主要是地方黨政領導,領導的重視是百姓問政產生社會影響力的基本動因。二是百姓問政的主體是普通民眾,他們問政的內容大多是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問題、權益訴求等,因而具有很強的草根色彩。三是問政的對象主要是政府職能部門,而非選舉產生的行政首腦。四是問政是在人大、政協等政治溝通制度框架之外,通過網絡、電視、廣場等新平台展開的。
「各種形式的問政以便捷、開放、低成本的方式,在民眾具體需求與政府具體行政行為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張亞澤說,從政治監督的角度來看,如果說人大、政協的政治監督集中在行政首腦和政府整體的表現層面,那麼百姓問政則將群眾監督延伸到了各行政部門的直接責任人,互動起來更為直接。
在官民關係比較緊張的社會形勢下,媒體及公共輿論對百姓問政的效果充滿了期待,相關報道不絕於耳。但要使百姓問政發揮出持久的功效,並在更大範圍內得到推廣,張亞澤認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法制為本 勿「人走茶涼」
他表示,重建官民之間的信任關係是一項系統工程,百姓問政制度的建立不能替代人大、政協制度的完善,雖然不可低估百姓問政的創新意義,但也不可賦予其不可承受之重,因為這一平台本身法律地位的模糊也使其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他指,目前百姓問政仍表現出較強的行政主導色彩,整個過程離不開黨政領導的重視、策劃甚至直接指揮,領導個人偏好的轉移和職位的變化,都可能會產生「人走茶涼」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走法制化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