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 本報北京傳真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訊(記者 何凡)銀行存貸款高速增長,仍喊「缺錢」;頻頻曝出資金緊張的問題,折射出「資金空轉」怪象。針對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各路銀行業大佬在此間各抒己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董事長李國華認為,銀行業要服從和服務於實體經濟,需做到與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與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核心相適應。
「2014年銀行業發展論壇」日前在京舉行,來自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的管理者匯聚金融街,共同探討當下銀行業面臨的機遇挑戰。
銀監會:多舉措緩解融資難融資貴
談及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對策,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一是要保持適當的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的供應。二是要進一步強調優化結構,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通過結構調整做到有保有壓,更好地支持經濟發展的效率。三是要進一步、下大力氣盤活社會資金的存量。四是在加強風險管控的同時,盡可能降低融資成本,盡可能減少沒有更多服務基礎上的收費,更要取消沒有服務的、額外增加的顯性和隱性收費。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並不是簡單地讓銀行放更多的款,甚至是不顧風險來更多地給困難企業放款,而是在防範風險、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給符合結構調整、符合市場需求、有經濟效益的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務。」王兆星說。多位來自銀行的高管均認同,以差異化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不二法門。
李國華:與國家區域戰略呼應
李國華認為,銀行業要服從和服務於實體經濟,需做到四個相適應,一是要與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二是從橫向方面要考慮國家區域經濟由東向西梯度推進戰略,縱向方面則需要注意供應鏈、上下游配套的金融服務;三是與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核心相適應;四是要與金融深化改革和銀行業差異化金融發展相適應。
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指出,要突破時空的限制,銀行要通過延伸服務的半徑,實現金融服務的廣覆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三農以及鄉鎮等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支持。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表示,下一步重點是以互聯網思維改進服務模式,為傳統銀行服務融入創新開放的基因,進一步改造線上服務、優化線下服務、促進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