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87年,許德珩在病床上為水產事業題詞,右為許進。
許進是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其祖父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回憶與祖父一起相處的日子,許進感受最深的是祖父對青年人的關心愛護。
1952年,許老從北大教職上退任之後,受周總理之邀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並兼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年輕人只要說是北大的,要見他,他從來沒有拒絕過。」
許進回憶說,建國前許老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經常把工資分三五塊大洋包一包,支持學生運動。「有些進步學生被特務發現了要逃走,就給他們作路費。還有困難學生,他就像蔡元培先生一樣幫助。」
而這,又與許老本身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1915年,年輕的許德珩考進北京大學英文系,1917年卻由於父親突然病故而喪失了家庭經濟來源。在時任校長蔡元培的幫助下,許德珩在北大獲得了一份翻譯《蒙古史》的工作,每月勤工儉學賺來10塊大洋,才得以維持學業並貼補家用。
「祖父是我的榜樣,蔡元培是祖父的榜樣」
「我祖父常說他能夠完成北大學業,跟蔡先生的關心是離不開的。他一生都特別感激蔡先生,他後來對年輕人的關心也來自於蔡先生的榜樣模範。」在許進看來,那份對學生的關愛在不同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中間薪火相傳。
祖父對青年人的關愛,也對許進產生了深刻影響,「我個人能做的,可能是很有限的一段時間,20年之後,學生們成長起來了,也佔有一定社會資源。我也常跟他們說,到那個時候千萬別忘了幫助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