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設計「智」識周2014 國際級大師談(上)
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設計「智」識周 2014 (KODW 2014),早前已圓滿結束。本屆主題為「設計.服務.將來︰零售及款待業的發展機遇」,逾廿位國際級大師六大專題於會議及研討會中演講,再配合互動工作坊,讓參加者掌握全球業界的最新趨勢,建立創意自信及策略性思維,以創新的服務設計佔領先機。
我們從今屆KODW 2014中精選兩位國際級大師Speaker的創意論點,與讀者共同分享。 今次首先帶來的是美國伊利諾伊州理工學院副教授Anijo Mathew,他將在此為我們詳細談談他對「舊產品」及「未來產品」間的創新空間的看法。
您認為舊產品及未來產品之間存在創新空間,可以具體談談這空間的含義嗎?
Anijo:工業革命給予我們「如何創造」新產品的知識與啟發。自從工業革命,組織科技、生產過程與商業策略方面的知識都在逐漸增長。以至於今天,我們已經頗能掌握創造新產品的竅訣。不過,在組織技巧增長的同時,我們對於用家的需要卻了解得愈來愈少。從本質上來說,我們失去了與最終客戶的聯繫。因此,我們知道如何去創造產品,卻不知道該創造什麼產品。在伊利諾理工學院設計研究所中,我們喚這作「創作距離」。如果問一些標誌性企業的領袖,他們一定會回答他們能夠替市場創造最大、最快、最好的產品,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知道該製造什麼東西,於是他們什麼都造,結果大大增加了市場的產品數量。雖然用家多了選擇,結果卻造就了Barry Schwartz所言的「無從選擇」。
將來要做的很簡單──我們需明白用家的需要,提供他們想要的產品,而非我們製造的產品。以人為本就是我們的未來。
怎樣的創新概念才是可取與可行的?
Anijo:我們該如何達致以人為本的創作呢?平台思維是其中一個方法。利用平台思維,企業不單只製造產品,而是建造一個平台讓用家去創造他們的體驗。這樣,企業就能夠以人為本,而非一次性地單一回應市場上所有用家的需要。企業應該為用家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讓他們可以為自己創造產品,以及建立一種經濟模式,使用戶和企業都能夠茁壯成長。不過,很多企業對於這種做法有點猶豫,因為這代表着他們需要放棄原來屬於他們的產品意念。
事實上,近來我們觀察到願意採取平台方式運作的企業比不願意的發展得更加成功。一如往常,Apple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透過開發iTunes平台,他們容許用家為自己創造應用程式。時至今日,此等應用程式存在的原因是一旦有需要,就會有其他人去創造一個合乎該需要的應用程式,就算沒有,他們亦可以自己動手去製造。而平台是開放及容易進入的,你只需要學習正確的語言及網路協議就可以使用了。
可以結合您個人的工作經歷談談舊與新產品的轉換嗎?
Anijo:我大部分的工作是與大城市和城市組織試圖去理解和尋找合適的平台思維,也許是為了城市設計、規劃和地方建設,而最常見的則是為了旅遊業。城市伴隨而來的問題是改變緩慢,很多時需要100年以上才可以看到城市的轉變,尤其是一些具標誌性的城市。這意味着我們經常需要為現有的建設注入平台創意思維,很困難卻刺激,因為我們需要處理前人已經加以設計過的「編碼」(樓宇、街道、傢具、交通系統、組織與政治地窖),使它們能夠跟上現代的科技與基礎設施。
最近我大部分的工作都在於如何讓城市在旅遊業上採用新科技與平台思維。我們的工作包含幾個層面--在街道層面,我們建設互動廣場,讓旅客與本地人可以一同體驗都市;在基建層面,我們在機場與交通系統上注入更多以人為本的創意;最後來到城市規劃層面,我們為城市建立更多模式,從而利用科技去幫助旅客。■採訪:Jasm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