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伯瀆港橋。網上圖片
吳翼民
寫過一篇《運河古渡》的文章後就尋思着應該寫一寫運河的古橋了。京杭大運河開鑿千餘年來,曾經有過多少古渡,又有過多少古橋啊。渡船和橋樑都是河上的交通。渡船是流動的橋,橋呢?就是凝固的渡口了;渡口和渡船因無奈而簡易,橋樑則是渡口和渡船的完善和飛躍。古代要造一座橋樑是何等的不易,鳩工庀材、勞民傷財,除了官府有此力度,民間很難成就,多半也得仰仗樂善好施的鄉紳為民造福也。比如無錫蠡湖有座連接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和城區的六十孔長橋即由民族工商鉅子榮德生一人捐資建造--榮公六十壽辰,把辦慶典的錢財悉數捐出造此長橋,取六十孔暗合其六十壽辰,從而結束了游黿頭渚必得靠舟楫的歷史。當年這座長橋長則長矣,但比較狹窄,只可供一輛車通行,對行的汽車則需等候,頗為不便。遂有了數十年後榮公嗣孫再度捐資數千萬在舊橋邊平行復建一寬敞長橋,造福鄉梓,從而形成了蠡湖「寶界雙虹」的壯觀風景。
無錫是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運河成了這座城市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我謂運河是無錫城的「臍帶」更為貼切。因「母臍」源源不斷養分的滋養,這座城市漸次(尤其在上世紀)發育成了體魄壯碩健美的「姑娘」。(無錫實在嫵媚,故用女性形容尤佳也)運河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涓涓流淌,除了開闢眾多渡口,便是造就了眾多的橋樑。如果再把穿城而過的運河形容為「衣裳的開襟」,那麼一座座橋樑就是姿態各異的「紐扣」啦。嫵媚的「無錫姑娘」最善於修飾打扮,那一個個「衣襟的紐扣」也必修飾得別樣的精緻美觀,倘若你沿着無錫段的運河慢慢行走,細細尋覓,你會發現這些古橋不僅造型端莊大方,並且俱各蘊含着耐人咀嚼的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哩。
無錫運河第一橋無疑是清名橋。這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石拱橋堪稱運河古橋的典範和巨無霸,係秦觀後裔秦太清、秦太寧兄弟鼎力建造,原名「清寧橋」,到清代,為避道光帝名字「旻寧」諱而改成「清名橋」。遠望或登臨此橋都能讓人湧動欽敬之意、思古之情。二十年前,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作曲、著名歌手尾形大作所唱的《無錫旅情》和《清名橋》曾風靡東瀛。可見無錫和清名橋的魅力。
大運河縱貫錫城南北,在清名橋處忽然分叉出一條東西向的清清河道,那便是有着三千餘年歷史的泰伯瀆港了。這條伯瀆港東流二十餘公里,溝通蘇州蠡河,係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由吳地先祖泰伯率百姓開掘,至今仍發揮着航運和灌溉的作用。在伯瀆港頭巍然屹立着一座石拱橋伯瀆港橋,恰與清名橋相對着呈「丁」字形,構成了異常旖旎的水鄉風光。人道周莊雙橋是一絕,我謂眼前的無錫雙橋以其氣勢恢弘、秀氣入骨更堪稱世間無雙啊。伯瀆港橋雖建於民國年間,卻因襯托着宏偉的清名橋,這運河雙橋應該冠名為「絕代雙嬌」。
除了清名橋和伯瀆港橋,運河上值得稱道的古橋還有跨塘橋、大公橋、金塘橋、日暉橋、定勝橋、迎龍橋、寶塔橋、耕讀橋、顯應橋......這一系列橋樑幾乎都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可述,最值得一說的是顯應橋,曾因一段歷史公案轟動全國......
清代乾隆年間,顯應橋邊的某豪紳為了自家的風水,竟然堵塞了顯應橋孔,築壩斷水,致使農田水利失調,連年災荒,百姓怨聲不絕於耳。到了嘉慶年間,久旱不雨,赤地千里,災情日趨嚴重,於是鄉民聯合向縣衙請求開壩引水。誰知官府偏袒豪紳,遂使豪紳將為首鄉民拘押並用刑致殘。案情一波三折,致民情激憤,群起準備扒壩,官方則準備鎮壓,千鈞一髮之際,被驚動的嘉慶皇帝下聖諭賜死豪紳,責令開壩放水......這則顯應橋的故事一下成為特大新聞而轟動全國,後來被編為話劇和地方戲《顯應橋》演出,顯示了運河和古橋的風骨。
如今,大運河申遺成功,幾近湮沒的運河古橋顯應橋的故事難道不應該得到挖掘和宣揚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