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伊波拉病毒繼續在西非地區迅速擴散,日前本港亦出現首宗懷疑外來傳入個案,幸證實純屬「虛驚一場」。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認為,香港爆發嚴重伊波拉疫情風險很低,但醫護人員在處理該名病人時,沒有充足的防護裝備,當局應認真檢討防護措施。香港藥劑專科學院認為,政府應開始討論引入相關試驗藥物。
一名入住尖沙咀重慶大廈的尼日利亞男子,日前出現腹瀉及嘔吐入院,經化驗後,證實並非感染伊波拉病毒。何栢良昨日指部分與這名男子有近距離接觸的醫護人員,未有穿上全套保護衣物,認為應採用全面防護裝備,包括配戴覆蓋整塊面的面罩。
何栢良籲檢討防護措施
何栢良解釋,由於患者的嘔吐物,有機會噴到醫護人員的面部,若果帶有伊波拉病毒,就有機會受感染,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全副武裝」,包括戴上面罩。他呼籲全面檢討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如果醫管局做得不足,應接受批評。
他認為,雖然不排除有人在潛伏期來港,但香港無直接來往疫區的航班。與本港有接連的航機,都是連繫大城市,而非原始森林或出現感染個案的鄉村地區,因此爆發嚴重伊波拉的風險相對較低。不過,他提醒大眾不可掉以輕心,建議當局在接收比較多來自非洲旅客的酒店,舉辦講座及提供單張。
倡討論應否引入試驗藥物
香港藥劑專科學院認可顧問藥劑師鄭綺雯亦表示,現時前線醫護人員未完全合乎防疫規格,建議醫護人員應戴上手套、口罩及眼罩,而接觸懷疑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人之後,亦可以考慮更換衣物。
鄭綺雯認為,政府現時應開始討論應否以及如何引入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試驗藥物。學院已去信世衛,查詢有關藥物(ZMapp)的詳情,而疫苗已經在動物身上進行試驗,有望明年可以在人體使用。如果政府考慮採用有關藥物,預計最快需時1個月至2個月,藥物才可運抵香港。由於現時仍未有治療伊波拉病毒的有效方法和藥物,一旦本港出現伊波拉患者,亦只能向患者提供紓緩措施,例如為患者補充營養。
她表示,學院會與大型商場聯絡,確保公眾地方清潔,同時呼籲市民,經常保持衛生意識,並留意身邊有沒有人出現相關病徵。市民如有病徵,應盡快求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