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中新財經報道,2014年上半年,中國官方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放開調整一批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運用價格槓桿讓資源實現更為合理的配置。在政府定價項目縮減、政府定價範圍縮小的過程中,官方同步加強了行政定價和市場定價兩個領域的管控力度。過去半年裡,發改委反壟斷局通過規範政府定價和加強反價格壟斷執法的「雙線作戰」,着力為「價格槓桿」護航,確保其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近來,發改委反壟斷局對奔馳、奧迪等豪車品牌,以及十二家日本汽車零部件商的調查讓汽車行業反壟斷受到各方高度關注。與此同時,發改委反壟斷局對高通涉嫌壟斷調查過程中,社科院專家張昕竹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諮詢組成員身份違規為「高通」背書的新聞也引發各方熱議。
反壟斷執法走向常態化和官方着力為競爭護航的態度受到多方稱讚,但由於本輪反壟斷執法中,不少外企牽涉其中,一些外媒開始質疑中國此舉是針對外企的差別化執法。
完善「競爭中立」執法理念
對此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表示,簡要回顧《反壟斷法》實施六年來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發現,遭到反壟斷調查的企業既有本國企業也有外國企業;在被調查的本國企業中,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既有上市企業也有非上市企業。
時建中強調,中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一直在實踐並不斷完善「競爭中立」的執法理念-在反壟斷法面前,所有的企業一律平等。
他提醒說,近期被調查的幾家外國企業所在國均是反壟斷法制發達的國家,都有過在其他國家被調查的經歷,甚至受過其他國家的十分嚴厲的處罰,有極強的反壟斷法律意識,應對各國反壟斷執法的經驗非一般企業可比。因此,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調查工作需要慎之又慎。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研究員蘇華也撰文表示,對中國選擇性執法的指責無法成立。蘇華表示,自中國市場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充分利用中國法律與監管漏洞,某些在美歐市場上將面臨嚴懲和私人訴訟風險的壟斷行為,如價格卡特爾、轉售價格限制、濫用知識產權等,在中國市場上一度暢行無阻。
專家:外資超國民待遇時代結束
「時移勢遷,外資在華享受超國民待遇的時代已結束」,蘇華指出,中國在反腐敗、反壟斷、食品安全等各領域加強監管,是進入常態的過程。這一過程觸及外企在華利益,被代表其利益的評論者百般指責,被不明就裡的人以訛傳訛。
蘇華介紹說,經近年來系統訪談官員、被調查企業及其律師,自己觀察到,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執法官員嚴格遵守《反壟斷法》、《行政處罰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被調查企業可以通過恰當途徑表達意見,如對執法機構的決定不服,有權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簡言之,任何案件的定性和處罰必須基於法律與事實。
蘇華強調,近年來,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就執法的實體與程序問題與美歐等相關機構開展對話,取得積極效果。但是,將美歐規則強加於中國實踐並無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