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伊拉克、利比亞......各地地緣政治局勢不穩,令不少國家重新審視國防軍力。雖然現今軍事科技進步,一個按鈕已足以造成破壞性打擊,但怎樣強大的武器也需要足夠人手操控,故兵力仍然是決定軍隊整體實力的關鍵因素。然而,現代社會出生率低,民眾普遍對戰爭和軍隊持負面印象,令不少國家面臨徵兵困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孫志賢、張麗斯
目前全球軍隊徵兵制度主要分為募兵制及義務兵役兩大類,前者是讓有意參軍的民眾自願申請入伍,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便採取此制度。俄羅斯、以色列、韓國、新加坡等則採取義務服兵役制度,即該國公民達到一定年齡後,必須入伍服役一段時間。
志願或強制 好壞參半
兩者各有好壞,志願入伍制在資源分配效率上較佳,但有可能面臨兵力不足的風險。義務服役制能確保兵力穩定,但卻可能引起民眾逃避入伍、軍紀鬆弛和軍隊士氣低落的情況。義務服役制亦被批評不符成本效益,認為在和平時徵兵是浪費開支,故德國及瑞典已分別於2011年及2010年廢止義務服役制。
美國採取的則是類似義務服役的選擇性徵兵制(Selective Service System),即法律上實施義務服役制,但實際上屬於募兵制。該制度規定18至25歲美國公民必須登記註冊,以便在緊急時被國家徵召入伍服役,不過其主要軍力則是以募兵為主。中國亦是採取類似的「志願及義務相結合」方法徵兵。
不過,大部分國家募兵對象均是年輕健全男性,限制了其他社群入伍機會,例如女性在軍隊只能擔任某些崗位,部分國家甚至拒絕女性參軍,包括提倡性別平等的芬蘭及丹麥,引發性別歧視爭議。另外,同性戀者及年長人士亦被排除於徵兵對象之外。
現今很多年輕一代參軍意慾極低,原因是對軍隊持負面印象,例如西方國家民眾普遍對越戰及伊拉克戰事反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因為義務服役而被強徵入伍的新兵可能造成紀律問題,迫令軍方投放更多資源及時間應對和訓練。韓國軍隊近日接連有士兵自殺,更發生前線士兵槍殺同袍事件,被視為最響亮的警號。
徵科技專才 恐搶經濟飯碗
現代戰爭技術已非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能比擬,戰場亦由現實世界延伸至虛擬網絡世界。隨着戰爭技術多元化,軍隊對專門技能及受過特殊訓練的軍人需求亦上升,各國軍隊爭相增加用於軍事科技的投資及相關培訓,不少教育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更直接招募專才入伍,減輕成本。
不過招募專才入伍的做法也被批評容易造成資源錯配,可能浪費了他們本身的專業技能,市場亦難以輕易彌補缺口,拖低經濟生產力。一旦這些專才死於戰爭,更恐造成無可挽救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