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為ALS患者。資料圖片
香港影帝張家輝、葡萄牙球星C.朗拿度和微軟創辦人蓋茨有何共通之處?答案是他們今年都曾被冰水淋頭。由網絡世代發起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席捲全球,各界名人以至平民百姓均爭相用冰水淋頭,反映隨着全球踏入數碼時代,同儕之間以「接力賽」的方式顛覆傳統籌款方法。即使冰桶熱潮退卻,這種接力形態經濟模式也將持續發展,成為更大規模的社會潮流。■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陳國麟
冰桶挑戰的起源眾說紛紜,在社交網站facebook (fb)及微博twitter等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下,美國媒體上月起開始有零星報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主播勞爾更率先在電視節目中以身試「冰」。隨着活動逐漸升溫,愈來愈多名人加入,到本月中fb創辦人朱克伯格及蓋茨先後接受挑戰,隨即一發不可收拾,令這項籌款活動演變成全球現象。
「點對點」運作增感染力
傳統的籌款活動或募捐宣傳片,一樣會找來名人作宣傳,但效果遠不及冰桶挑戰引起的回響,主因在於冰桶挑戰更傾向「點對點」(peer-to-peer,簡稱P2P)的運作模式。這種直接、對等的關係,更易引起共鳴,亦展示出網絡動員能力和感染力。冰桶挑戰並非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ALSA)發起,而是由年輕人主導,反映這種「同儕模式」的宣傳效果。
一項於15個美國城市訪問逾1.1萬人的研究發現,20%成年受訪者過往一年曾入場觀看古典音樂會,但56%表示如果是朋友或家人邀請,會願意前往。反映邀請者的身份,對獲邀者參與社交或文化活動的動機有很大影響。相同道理,由親友邀請捐款,效果會較一名陌生專家的呼籲更好。
互聯網成集資新途徑
展現點對點經濟潛力的例子不單是冰桶挑戰,近年興起的「群眾集資」(Crowdfunding)概念亦是一例。不管是想研發有創意產品、一圓歌星夢或當時裝設計師;複雜至挑戰喜馬拉雅山還是簡單至想弄薯仔沙律,Kickstarter等集資網站成為尋求支持的便捷途徑。
從表面上看,冰桶挑戰只是眾多網絡噱頭的其中一種,但在那些冰水淋頭的有趣影片背後,有着年輕一代運用網絡推動、猶如「接力賽式」的點對點經濟架構,即使冰桶熱潮退卻,這種經濟模式還是會延續下去,為社會帶來深遠和持久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