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非京籍兒童在某區教委門前舉牌「我要上學」。 本報北京傳真
9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開學日,當16萬小孩子背着書包前往京城各個公立小學報到時,約萬名非京籍兒童只能黯然返鄉讀書,淪為「留守兒童」,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上學。一份留在父母身邊讀書成長的心願無奈成空,一張小小的北京市小學學籍卡,將教育歧視的陰影投射到一個個幼小的心靈,令本來近在咫尺的北京書桌變得如此遙遠。一些家長已經行動起來,狀告當地有關部門,希望法律公正的陽光能夠照亮被政策拋棄和遺忘的角落。(註:以下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本月23日,6歲的牛牛不得不離開在北京工作的爸爸,跟着媽媽王雪回到河北香河的老家,這是他們一家三口在北京生活6年後,第一次分離。此前經過數月努力,牛牛仍未能拿到北京公立小學的借讀證。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身心俱疲的王雪不得不放棄北京的工作。從此,王雪成了一個「留守媽媽」,而她的丈夫則繼續在北京經營着一家小型貿易公司賺錢養家。
各種證件 阻擋上學之門
「我在幼兒園裡有幾個朋友,說好了一起上永豐中心小學的,現在他們有的已經回了老家,我也要走了。」牛牛清晰地記得,當初媽媽跟他說,一定能讓他在北京上小學。如今,他不明白媽媽為什麼又要帶他回老家,還要跟爸爸分開。每每提及此事,王雪都會流下淚水。牛牛卻不哭不鬧,他說:「只想每天都能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此前在北京,只要外來打工者提供相關證明,即使沒有北京戶口的打工子弟也能到當地學校就讀,但是今年的入學季,北京相關部門收緊政策,堅持要求非京籍兒童的父母提供暫住證、租房證明、就業證明、戶口本、老家無監護證明等「五證」和社保證明,方可給孩子發放公辦小學借讀證。來自北京市教委的消息稱,今年北京市共有16萬多人參加小學信息採集,其中非京籍兒童約佔三分之一。按照不完全預估,今年約有1萬餘名非京籍兒童被各種證件擋在了北京的公立小學門外。
稚子發問:為何我就不行
繼續呆在北京沒學上,還是回老家上學做「留守兒童」?這是非京籍學童家庭面臨的痛苦選擇。在北京朝陽區三間房鄉生活了6年的丘比特,說起自己的上學問題,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三個月來我和媽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部門,他們總是說五個證件都合格,只是媽媽的社保不合格,不能讓我在北京上學。」說着說着,這個6歲的孩子突然發出一聲這個年齡不該有的長歎。
丘比特的媽媽小冰已經在河北滄州老家為孩子聯繫了一個寄宿制學校。9月1日,這個孩子將獨自到這間小學讀書。在回老家面試的火車上,丘比特曾一邊哭一邊對小冰說,「媽媽,爸爸來北京都20多年了,還是在公安局的印刷廠工作,我也是在北京長大的,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成為北京人呢?為什麼別的孩子可以在這裡上學,我就不行呢?爸爸媽媽能跟我永遠在一起嗎?」面對一系列問題,小冰唯一能做的就是將留守在老家的丘比特緊緊摟在懷裡。
家長興訟 為子女爭學籍
雖然丘比特成為「留守兒童」已成定局,但小冰不甘心,她已與遭遇同樣命運的77名家長聯名狀告北京市教委和各區縣政府違反《教育法》。他們認為,特大城市嚴控人口無可厚非,但不能從孩子入手。涉及數萬非京籍兒童上學的問題,對於百姓而言絕非小事。他們希望,通過訴訟,能督促相關部門拿出務實的辦法,為外地務工人員子女留下一張小小的書桌,讓法律的陽光照亮被不當政策拋棄的孩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