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完結,文憑試成績、大學學位分配結果亦已公布,最緊張的時刻已過去了。筆者每年都會自問:如何能夠承先啟後,調節下學年的教學方案?同時也會偶爾思考如何能使同學更善用假期時間。
傾聽學生意見 助優化教學
前者需要多花工夫,還有轉變心態。早前,筆者在上學年終期的通識科會已總結全年情況,包括做得好的地方與有待改善之處,但這只在教師層面而言;到底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如何?有時候,傾聽他們的「訴求」,繼而優化教學,亦是好事。所詢問的對象除了是在校生外,還可包括畢業生。他們剛剛經歷考試,往往能對比在校所學習的與真實所經歷的,趁他們尚有相關記憶時,盡快向他們了解。
適量練習乃上策 養精蓄銳迎開學
但要老師細聽這類學生意見,確實需要一點勇氣:萬一他們肆意批評,又怎麼辦?所以,老師的心態需要轉變。筆者並非說老師要卑躬屈膝、低聲下問,而是與學生一起合作,從多角度了解教學成效,繼而令他們的師弟妹繼續得益,改變以往單用文憑試成績作唯一評估標準的做法。他們通常都會客觀地讓老師知道自己在校時得到哪些有用的協助,並提出其他需要幫助的地方。畢業生是學校的寶貴資源,他們的經驗對在校生來說十分有用,其第一身的回饋正好是老師需要知道的。
9月開學時,大部分高中生可能仍不在狀態,甚至疲態盡現,彷彿完全沒有放假,即使一些平日分配時間良好的同學亦如是。筆者常想:這是否與假期課業有關?如何設計課業才能幫助學生最有效地運用暑假?這有幾個選擇:一系列的測考題目練習、專題研習、概念重溫是新聞剪報。無疑,多做練習有助進步,但仍需要了解學生的假期情況,作出調節。對於勤力、已有妥善安排的學生來說,太多功課反而窒礙他們的學習進程;對於一般學生而言,功課設計若能令他們在假期期間保持閱讀新聞的習慣,成效已經不錯。
實話實說,假期就是假期,難以期望學生的狀態猶如上課一樣,所以功課並非越多越好;適量功課,並與其他科目協調,使學生有機會學習之餘,亦有一定的休息空間,才是上策。養精蓄銳,以充了電的狀態開學,不是更好、更周全、更長遠的考慮嗎?■劉錦輝 前線通識科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