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小兒心臟外科學術帶頭人劉迎龍。
「您主刀手術給了孩子第二次生命,不僅是心臟的建築師,而且是心靈的建築師。」一名患者家屬在感謝信中如此寫道。面對先天性心臟病這一新生兒「頭號大敵」,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兒童心血管診治中心主任劉迎龍從醫四十載,手術萬餘例,從死神手中搶回無數幼小生命。他連續多年呼籲的「探索醫生多點執業」,被寫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何凡
內地有近400萬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約200萬先心病患兒等待手術治療。該病是目前內地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劉迎龍說,近年來,先心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出生缺陷發生率排首位的疾病,每年約有12萬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兒。而與白血病不同,先心病侵犯了心、肺兩個系統,發病率更高,不過先心病可治性強、遠期效果好,大部分患兒術後可正常生活。
開設綠色通道 披星戴月成常態
作為內地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最有名氣的專家,劉迎龍每周只需出診半天,但他主動同醫院協商,希望在病區開設綠色通道,方便患者就醫。這為全國各地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的患者增添了希望與機會,也意味着劉迎龍與團隊成員需每天清晨6點半出現在病區,比其他醫生早2小時上班。
2009年,安貞小兒心臟中心共完成630例手術;劉迎龍調入後與團隊共同努力,2010年手術量升至1200多例,去年達2500例。而他為人低調,患兒家屬送來的錦旗很多,辦公室內已掛不下,只好一摞摞擺在櫃子上。
護士長告訴記者,每到凌晨1、2點,劉迎龍總會逐個給各病區值班室打電話。「他是一個永遠閒不住的人,比年輕人還年輕呢!」劉迎龍對此坦言:「大夫白天做手術很疲勞,夜裡那時候是最睏的。我打電話,一是問問情況,如有突發情況可及時解決,二是幫他們提神。」
更多不能來京就醫的孩子,同樣讓劉迎龍放心不下。為此,他開通個人網頁,展開立體化診療救治,提供在線免費諮詢,與全國各地的患兒家屬溝通交流。在其個人網站上的諮詢已超過16000件,每件他均有回覆建議,令患者「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些回覆的時間顯示是凌晨,那是因為他日間手術排滿、用所有空餘時間幫助患者已成常態。
「捨近求遠」創新 助患者祛心病
劉迎龍在1994年開創「右外側小切口剖胸」微創術,打破傳統手術正中開胸的常規,率先經右側小切口開胸。對於醫生操作而言,這是「捨近求遠、自找麻煩」,但從患者的立場看,右側切口能避免疤痕暴露,幫助患者祛除心病,且術後效果明顯優於正中切口。為此,英國皇家醫院特別發來郵件表達敬意,並邀他去英國交流經驗。
如果說小兒先心病是心臟外科的難點,法洛氏四聯症便是難點中的難點。從1994年到1996年,劉迎龍率團隊完成366例法洛氏四聯症根治手術,將手術的死亡率降至1.1%。他又就此在國際心胸外科最權威雜誌--《美國胸心血管外科》發表多篇文章,為國內外同仁稱道讚許。劉迎龍和他的團隊憑此二度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