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書評:「掉在地上的都要撿起來」


放大圖片

-讀《耶路撒冷》有感

當下中國,「七零後」是個多少有些尷尬的群體:他們不夠資深不具備一呼百應的地位和架勢,也早過了發夢的年紀;他們不夠幸運,又不至於絕望厭世;他們見過空中飄着白雲飄着雨,也見過空中飄着大把的錢,卻總砸不到自己頭上。將這個大敘事凝縮在文學語境裡,也是如此。年長些的作家寫上山下鄉寫意識形態種種,後輩寫手動輒哈根達斯星巴克,玄幻穿越無所不用其極。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們,似乎什麼都沒趕上:文革那會兒,他們還小;等到裹挾一切的物質文明湧入,他們又早過了追逐欣羨的年紀。

不過,有一件事他們趕上了:離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公辦大中專學校不再為畢業生分配工作。鐵飯碗端不住了,這些生於七十年代的年輕人紛紛離開生養於茲的故鄉,去北京,去廣州和深圳等更遠的地方,為一個愈來愈模糊的理想埋單。內地「七零後」作家徐則臣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耶路撒冷》,以四十餘萬字篇幅講述的,正是這群人為生計或者說得形而上些,為理想遠行、奮鬥、掙扎以及堅守的故事。

男主人公初平陽是個典型的「北漂」:辭了南方小城的沉悶工作進京,考北大博士不中,與同鄉女友租住未名湖畔簡易房,一年後女友回鄉嫁人,不久,他考中博士,三十多歲仍孑然一身。故事由初平陽回鄉變賣祖宅「大和堂」起,以倒敘手法,牽出其少時好友易長安、秦福小和楊傑離鄉十餘年間各自的變遷遭逢。全書分十一章,章名均為書中角色,每章末尾附一篇初平陽為北京某報撰寫的專欄文章《我們這一代》。如是「群像式」寫法,看得出作者為「七零後」群體立傳的野心。

書中主角,不論北大社會學博士初平陽,辭去鄉鎮教師工作去北京代辦假證假牌照的易長安,水晶商人楊傑抑或離鄉十六年輾轉漂泊多地的秦福小,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鳳凰男(女)。這個意指離鄉進城群體的有些輕薄的稱謂,多少含了當下中國城鄉文化中愈發難掩的矛盾糾葛。這樣的互不理解,註定了這群花街(可與蘇童書中的「香椿樹街」和閻連科的「耙耬山脈」對照審視)少年,不管怎樣的事業有成家庭和美(至少表面看上去是這樣),卻永遠無法融入所謂的「自由之地」。秦福小在深圳時想家想得肚子疼,楊傑將名字在「楊傑」和「楊傑出」間改來改去,易長安不間斷地靠一夜情尋求性慾刺激......書中種種細節無不在替大城市中群體性的不安以及身份模糊作證。人生而自由,卻常在枷鎖中。當年為理想離鄉,如今竟在異鄉的燈紅酒綠繁華中迷失,於是回鄉,想再看看童年的雲。與《小鮑莊》和《上海往事》等「五零後」和「六零後」中國作家的作品相似,《耶路撒冷》也是一場轉身回望。如果說初平陽變賣大和堂這一舉動是某種割離過往的年代隱喻,他身邊人爭着買下大和堂的情節,則更像一場意味深長的追懷:福小買給領養的兒子天送(天送長得很像她自殺死去的弟弟天賜),齊蘇紅買給精神失常的丈夫呂冬,楊傑原本想買後來自願讓給福小(楊傑當年的一把手術刀間接導致天賜的死亡)。

「買」這個如此商業化的概念,竟搖身變為書中人實現自我救贖的抓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反諷。

書中反覆出現的「十字架」意象,曾當過妓女的秦環奶奶背負着,其他曾經執着曾經虛榮自私的角色同樣背負。耶魯撒冷這個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遙不可及的宗教名詞,也因初平陽的又一次出走(赴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深造)而有了某種地理和心理上的親近感。作者借天賜的死,秦奶奶口中的耶路撒冷,以及淮海斜教堂中穿解放鞋的耶穌,暗示了一代中國人的找尋與掙扎。與老輩作家不同的是,七零後作家尋找「原鄉」時,困難重重。即便找到了,那個所謂的「鄉」,早已不是當年風貌:斜教堂被妓女翠寶寶紀念館取代,大和堂落入當地政府名下,平陽的初戀女友舒袖,也嫁人生子剪去了長髮。

用四十萬字篇幅講述一代人的故事,並不算長,但依筆者所見,部分章節仍存在精簡再咀嚼的可能,文中穿插的抱怨北京天氣和體制種種弊病等段落,也多是老生常談,有「炒冷飯」的嫌疑。結尾,易長安為童年好友團聚也為紀念天賜執意回鄉被警方抓獲(完成自救),花街少年在深夜火車站(寓意出走)送別他時,天送說了句夢話,「掉在地上的都要撿起來」。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卻是全書一個再好不過的收束:青豆掉在地上,要撿起來;理想和信仰,也一樣。作者並不悲觀,他為書中男女各自羅列出「自救」的日程和清單。夢想破滅,現實殘酷,但一息尚存,這或許是七十年代出生這一代人的世界觀中,最浪漫最烏托邦的地方。

相關新聞
鼎泰豐的秘密 (2014-09-08) (圖)
書評:「掉在地上的都要撿起來」 (2014-09-08) (圖)
書介:甜食控 (2014-09-08) (圖)
書介:共情時代 (2014-09-08) (圖)
書介:棟方志功--美術與人生 (2014-09-08) (圖)
書介:HQ事件的真相 (2014-09-08) (圖)
書介:What I Know for Sure (2014-09-08) (圖)
徵稿啟事 (2014-09-08)
王新 視而不見與目光如炬 (2014-09-01) (圖)
《見與不見--讀圖時代的視覺教養》 (2014-09-01) (圖)
書評:揭開醬缸讀《明.冤》 (2014-09-01) (圖)
書介:時間的女兒 (經典新譯本) (2014-09-01) (圖)
書介:楊三生:一個人的泳壇傳奇 (2014-09-01) (圖)
書介:哀傷紀 (2014-09-01) (圖)
書介:雪隱鷺鷥 (2014-09-01) (圖)
書介:書店本事:在地圖上閃耀的閱讀星空 (2014-09-01) (圖)
徵稿啟事 (2014-09-01)
滬書展首設「文學新銳單元」 「90後」作家集體登場 (2014-08-25) (圖)
書評:資本主義的崩壞─村上龍的《伊維薩》 (2014-08-25) (圖)
書介:舒伯特歌曲中的浪漫主義--純真情懷 (2014-08-2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