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石先生不看好穿戴式智能產品。受訪者供圖
蘋果公司在香港時間今日凌晨舉行產品發布會,當中以新iPhone最令人期待。早前彭博資訊就歸納出新iPhone擁五大優勢,有望大挫對手三星Galaxy系列手機,本報亦找來科技達人石先生率先分析一下當中優勢。石先生認為,蘋果因「細芒」損失不少女性客戶,今次有望逆轉形勢,始終蘋果的品牌較得女士歡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梁偉聰
早年蘋果已故總裁喬布斯在位時曾聲言蘋果不會推出「大芒」手機,但面對主要對手三星及一眾手機生產商推出4.7吋以上的「大芒」手機,蘋果最終亦要順應潮流,轉過頭來追着三星的尾燈推出4.7吋新iPhone。國際數據資訊(IDC)調查指,蘋果第二季全球市佔率只有11.9%,三星則佔25.2%,其他廠商如華為、小米、LG等亦緊隨其後,蘋果形勢並不樂觀。不過市場普遍相信蘋果可藉今次「大芒」新iPhone扭轉困局,彭博資訊就認為有以下五大優勢:
出「大芒」克服弱點
已故總裁喬布斯一直以來堅持使用適合單手操作的3.5吋熒幕,但「芒細」至今成了蘋果的弱點。三星近年就靠着大熒幕手機這一大賣點,成功挑戰蘋果在智能手機的地位,手執牛耳。不過今次蘋果推出4.7吋及5.5吋熒幕的iPhone,將兩者最大的差異大大縮小。
石先生亦認為今次蘋果可以憑着「大芒」追回失地,「很多人因為其他手機熒幕較大離棄蘋果,但事實上,很多用家很喜歡蘋果的作業系統及品牌,特別是女士,今次大熒幕手機的推出,可謂滿足了用家兩大願望」。
料帶起行動支付潮流
彭博資訊就指,蘋果據傳與信用卡公司簽約,並為新iPhone配備可安全傳輸資料的無線晶片,讓消費者可用iPhone在商舖門市購物。雖然要讓多數零售商接受還要一段時間,但蘋果比Google更有機會搶灘。
石先生指,其實在很多Android手機上已經有NFC(近距離無線通訊)功能,可用作日常付款,惟未有真正普及,這是使用量的問題。蘋果在手機支付的應用上,一直以來扮演着牽頭者,例如智能手機、iTunes、平板電腦、指紋辨識等,雖然在蘋果推出這些功能前,市場上早有類似產品,但直至蘋果推出才真正成為潮流。相信今次蘋果可以再次起到帶頭作用,iPhone用戶的使用量比其他手機令市場更有信心,商戶亦會因此更願意投放資源到手機支付平台上。石先生又認為,即使早前iCloud出現一些安全問題,但整體來說對比開放式的Android系統,iOS仍較安全。
對手弱 iWatch潛力大
彭博資訊表示,三星推出智能手錶已經一年多,但市場反應一般,其他競爭者如Fitbit、Jawbone規模較小,代表蘋果iWatch潛力依然可觀。
不過石先生並不看好穿戴式的智能產品,「蘋果確實可從三星身上汲取教訓,但穿戴式的智能產品在功能上相信亦不會有太大突破,大多只是設有NFC功能作付款等用途,不可以說是一大優勢」。
夥IBM攻企業市場
彭博資訊指出,蘋果已經成為企業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主要供應商,三星雖然一直希望可以打入市場,但因為Android只有五分之一用戶將系統更新到最新版,逼使企業提供不同版本的應用程式。另外,面對網路攻擊,Android亦表現得較脆弱。再加上蘋果7月宣布與IBM化敵為友,攜手合作,進一步顯示蘋果欲攻企業客。
石先生表示,三星始終沒有自己的作業系統,Android太過開放亦成為其保安弱點,所以一直未能攻入企業電腦市場。當蘋果與IBM合作後,對三星來說更可謂難上加難。
機種統一較易寫Apps
過去幾年三星用機海戰術拿下市佔率,蘋果從2010年iPad之後就沒有推出新的產品類別。這亦令到軟件開發商有充分時間熟悉蘋果系統,開發超過120萬個App,賺得盤滿砵滿。
石先生認為,以開發者的角度來看,蘋果的機種較統一,即使加上今次推出的新iPhone,仍然較開發Android Apps容易,但事實上推出不同尺寸的iPhone後,這優勢並不明顯。
綜合上述各項,新iPhone確實有不少新優勢,但現今科技一日千里,相信蘋果難再如昔日般憑一機獨大。除了三星這個主要競爭對手外,在低階市場,仍有不少內地廠商準備趕上,早前華為更誓言要超越蘋果。智能手機市場可謂進入戰國時代,鹿死誰手仍未分曉,唯一可知的是,新iPhone掀起的「炒風」比以往更熱烈。繼香港先達手機達人上星期列出iPhone 6回收價外,內地炒家亦列出炒價,港版行貨iPhone 6售價1.6萬元人民幣,折合約2萬港元,當中更有炒家獅子開大口,叫價2.8萬元人民幣,折合約3.53萬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