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在為自己的未來打拚,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能夠繼續擔當內地獲取國際資金的管道。在這方面,香港目前依然表現不錯,香港股市是全球基準之一;內地企業借助香港獲取國際資本,「滬港通」的出現合理,至少從概念上實在如此。國際投資者將能夠經由香港買入部分在內地上市公司的股票,內地投資者將能夠交易部分在港上市的股票,香港就連接上了內地規模更大的交易池。
現時滬深股市的日均交易額為200億美元,香港股市則為80億美元,內地亦向更自由的資本流動邁出了一小步,但這套機制必須亦能造福投資者。通過該機制購買的A股,將由港交所結算機構在內地代為持有,內地不承認代理人賬戶背後的所有權,因此假如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倒閉的話,其在內地的債權人可能對其代為持有的資產擁有求償權,儘管這種風險不太可能變成現實,但仍會令只做好倉的機構投資者不敢參與進來。除此之外,還存在境外投資者不得參與A股配股、稅務不確定以及股票的交易前交收問題,後者防止賣空,還可抑制因應市況的無計劃賣盤,交收股票、使之恢復未賣出狀態的費用最高可達1%,這種防患於未然的規劃,所造成的成本過於高昂。
稅收制度問題未解
「滬港通」是內地朝着融入全球市場邁出的一步,但還必須採取更多措施,才能讓長線資本感到足夠放心,進而參與進來。不過內地的交易規則不利於境外投資者直接投資境內股市的管道取得早期成功,這將是許多外國人首次擁有直接投資內地股市的管道。「滬港通」定於10月開通,使香港和上海股市的投資者能夠直接交易對方股市的股票,但一系列尚未解決的問題可能導致只做長倉的傳統投資者不敢使用新系統。問題包括內地A股的法定所有權、交割賣出股票的要求,以及內地的稅收制度將如何適用。在兩個交易所之間達成互聯互通,被譽為向着開放內地資本賬戶邁出的重要的一小步。這是因為該制度首次允許境外投資者在一個總額度下買入中國證券,卻毋須得到主管部門的個別批准,就像現行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那樣。■美聯金融集團高級副總裁 陳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