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測試發現本港市面出售的魚翅樣本當中,含有受管制品種的鯊魚,有機會觸犯法例。鮑旻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鮑旻珊)再有5個鯊魚品種由昨日起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有環團聯同生物科技公司透過全球首創的品種DNA鑒定技術(類似鯊魚身份證)進行測試,並在本港市面出售的魚翅樣本當中,發現有受管制品種的鯊魚有機會觸犯法例。
《公約》內本已有3種鯊魚列入附錄II(CITES)規管,包括姥鯊、鯨鯊及大白鯊,所製成的魚翅俗稱為「天九翅」。遠洋白鰭鯊、路氏雙髻鯊、無溝雙浩髻鯊、錘頭雙髻鯊及鼠鯊亦由昨日起加入受保護行列,港府將於今年11月28日開始執法,即從事相關貿易時,需要受到許可證制度管制。
世界綠色組織今年7月委託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上環一帶隨機到3間海味店,購買9個「勾翅」樣本,並透過品種DNA鑒定技術進行測試,結果發現3個樣本中,有1個為錘頭雙髻鯊的受管制品種,其餘6個樣本則將會盡快進行測試。
外觀難分辨 無證易墮法網
水中銀董事總經理杜偉樑表示,有關測試準確度達99%,形容是「成熟的技術」,而每次抽樣測試成本約三四萬元,需時8個至12個工作天。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指出,由於新增受《公約》規管的5個鯊魚品種所製作成的魚翅,外觀上與不納入管制的魚翅無大分別,令業界難以分辨,「即使業界沒有計劃出售該5種鯊魚的魚翅,但沒有許可證,仍有機會誤墮法網。」
現時,業界若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出售受規管的鯊魚品種製品,將有機會觸犯《 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的規定,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50萬及監禁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