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求學之路:科大恩師啟蒙 棄出國轉來港 


放大圖片

■張善超(中)獲頒「2013青年科學家獎(物理及數學科學範疇)」,與科大校長陳繁昌(右)合照。 受訪者供圖

近年社會熱烈討論「贏/輸在起跑線」,出身自江蘇農村家庭的張善超,似乎屬於後者。雖然自小對科學充滿求知慾,但相對落後的學習環境亦曾為他帶來不少挑戰;高中時,他獲選參加江蘇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最終卻於實驗部分「捧蛋」收場,只因為其農村學校科學設備簡陋,他連競賽中的基本實驗儀器也不認識,無從入手只能交白卷。但憑努力及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他仍能藉理論部分佳績於競賽取得一等獎,並獲加分考入知名的南京大學物理系,開始踏足科學家之路。

與不少農村孩子一樣,張善超自小被父母灌輸要努力讀書,以學識爭取好前途的信息,喜歡「動手」的他,很早便嘗試將家裡的燈泡、電器拆解,進一步培育對科學的興趣。及至升中後,他正式「遇上」物理學,從此結下不解緣,他笑說:「物理是很微妙、非常漂亮的東西;只要你利用它解決很困難的問題,便覺得那些理論思想很是奧妙。」

曾獲奧賽一等獎

高一時,張善超已把高中三年的物理課程全部自修完畢,理科考試幾乎全部滿分,更獲老師重點培訓,安排參與省級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但卻因此交了人生中第一份「白卷」,他笑着解釋說:「那份實驗卷僅僅寫了名字。因為農村學校科學設備不多,我連實驗中的基本儀器也不認識。」但因理論部分成績突出,他於整體競賽仍能取得一等獎,為高考成績額外加20分,成功入讀全國首屈一指的南京大學物理系。

南大的物理課為張善超開啟科研之門,在學期間他已計劃赴海外繼續深造研究;而直至大四時,他同為南大校友的恩師、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杜勝望到當地舉行量子光學研究講座,讓他首次萌生來港的念頭。他憶述,當時杜的演說激發自己腦海裡無數的疑問,成為其研究課題的啟蒙,而在之後的入學申請及面試,他更覺得與杜勝望一拍即合,在短短幾分鐘間便放棄原本出外留學的計劃,改為來港發展攻讀博士。■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相關新聞
80後科研精英之三 (2014-09-16) (圖)
陽光博士後激追 (2014-09-16) (圖)
求學之路:科大恩師啟蒙 棄出國轉來港  (2014-09-16) (圖)
推陳出新:盼承前輩衣缽再創高峰 (2014-09-16) (圖)
潛力優厚:港科研路堪憂?張善超「樂撐」 (2014-09-16)
函谷殘垣變雄關 故城重拾漢魏風 洛陽調整環境 護世遺原貌 (2014-09-14) (圖)
官民攜手保護遺產奏效 (2014-09-14)
維持遺產原真性 境界最高 (2014-09-14) (圖)
後申遺時代:保護+利用 (2014-09-14) (圖)
世遺是文化食糧 絕非「唐僧肉」 (2014-09-14)
小資料:洛陽獨擁六處世遺 (2014-09-14)
80後科研精英之二 (2014-09-12) (圖)
「微」「軟」機工男首創「溝唔埋」水 (2014-09-12) (圖)
志願蛻變:讀遍化理機 成跨學科通才 (2014-09-12) (圖)
有得有失:本欲留美發展 為愛情回港 (2014-09-12)
先苦後甜:頭炮遇阻滯拖三季 小成功奠科研決心 (2014-09-12) (圖)
學生:長大想當老師 幫助更多人 (2014-09-10) (圖)
新學期首課 互動遊戲現正能量 (2014-09-10) (圖)
本報募50萬 小學建「文匯樓」 (2014-09-10) (圖)
龍泉中學板房校區建成 (2014-09-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