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善超(中)獲頒「2013青年科學家獎(物理及數學科學範疇)」,與科大校長陳繁昌(右)合照。 受訪者供圖
近年社會熱烈討論「贏/輸在起跑線」,出身自江蘇農村家庭的張善超,似乎屬於後者。雖然自小對科學充滿求知慾,但相對落後的學習環境亦曾為他帶來不少挑戰;高中時,他獲選參加江蘇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最終卻於實驗部分「捧蛋」收場,只因為其農村學校科學設備簡陋,他連競賽中的基本實驗儀器也不認識,無從入手只能交白卷。但憑努力及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他仍能藉理論部分佳績於競賽取得一等獎,並獲加分考入知名的南京大學物理系,開始踏足科學家之路。
與不少農村孩子一樣,張善超自小被父母灌輸要努力讀書,以學識爭取好前途的信息,喜歡「動手」的他,很早便嘗試將家裡的燈泡、電器拆解,進一步培育對科學的興趣。及至升中後,他正式「遇上」物理學,從此結下不解緣,他笑說:「物理是很微妙、非常漂亮的東西;只要你利用它解決很困難的問題,便覺得那些理論思想很是奧妙。」
曾獲奧賽一等獎
高一時,張善超已把高中三年的物理課程全部自修完畢,理科考試幾乎全部滿分,更獲老師重點培訓,安排參與省級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但卻因此交了人生中第一份「白卷」,他笑着解釋說:「那份實驗卷僅僅寫了名字。因為農村學校科學設備不多,我連實驗中的基本儀器也不認識。」但因理論部分成績突出,他於整體競賽仍能取得一等獎,為高考成績額外加20分,成功入讀全國首屈一指的南京大學物理系。
南大的物理課為張善超開啟科研之門,在學期間他已計劃赴海外繼續深造研究;而直至大四時,他同為南大校友的恩師、科大物理學系副教授杜勝望到當地舉行量子光學研究講座,讓他首次萌生來港的念頭。他憶述,當時杜的演說激發自己腦海裡無數的疑問,成為其研究課題的啟蒙,而在之後的入學申請及面試,他更覺得與杜勝望一拍即合,在短短幾分鐘間便放棄原本出外留學的計劃,改為來港發展攻讀博士。■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