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岑浩璋致力以微流控技術創造「溝唔埋」的水。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助製逐層釋藥膠囊 服後免留化學品
「80後」作為科研接力的新一代,除沿着前人的路徑外,亦可抱着初生之犢的勇氣去探索鮮有人踏足的領域。才三十出頭的年輕科學精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岑浩璋,致力以微流控技術創造「溝唔埋」的水,屬於世上數一數二最先進行有關研究的團隊之一。有關研究雖然旨在明白水劑裡自我組裝的原理,涉及較基礎的科學範疇,但水分是生物組織的核心元素,這類仿生學(Biomimetics)研究亦能對應生命科學的潛在廣泛應用。岑浩璋希望其研究能幫助研發出更好的藥物輸送載體,可免除殘餘化學品留在身體內,造福人類健康。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說起岑浩璋的研究,可謂橫跨多個範疇,包括軟物質(Soft matter)、微流控(Microfluidics)等,「軟物質滲透的層面很廣,化妝品、牛奶、人體細胞都是,是廣泛的問題,而微流控就是調控軟物質的技術。」
軟物質涉及多種形式的流質溶液,其中「水溝油」可說是最具體的說明方法:向來我們都知道「水溝油」是不可能的,因為水和油之間有分界面(Interface),不能混合,但水和水卻能混溶;而岑浩璋的其中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造出「溝唔埋」的水,即「全水相配方(All-aqueous multiphase formulation)」,「我們在水中加入蛋白質,或聚合物(Polymer),如果濃度夠高,可以分辨到兩個不同水性的溶劑出來,一個多點蛋白質,另一個多點聚合物。」
人體水分非全純 含高濃蛋白質等
他進一步解釋說,人體主要成分是水,但當中也不是純水,有着糖、蛋白質、生物分子等,濃度也頗高,「所以我們相信人體內也會有相分離(Phase seperation)情況,變成兩相或多相,之前也有科學家提過這個可能性。」於是,他的團隊嘗試在人體外,透過微流控,用模擬系統去研究水劑裡自我組裝的技術,看看這些技術會否與細胞膜或細胞器有關。
防藥物互排斥侵蝕
有關研究有助研發出新的藥物輸送方式,但前提是要先造出一些基本材料,岑浩璋說︰「我們已造了膠粒和不同形狀的膠囊(Capsule),主要都是水、鹽分及蛋白質。我們想看看,如果用膠囊去包着細胞或生物材料,這些細胞的死亡率會否降低?」用這種仿生學方式造出來的材料,與人體內的原料更接近,同時因為「全水相配方」的應用,研究人員可在不能混溶的水之間的界面下做組裝,以製成膠囊。這種材料較傳統優勝,不用擔心有化學品殘餘在人體內。
岑浩璋續說,雖然這是較基礎的研究,但若明白水劑裡自我組裝的原理,就可建構一些更好的藥物輸送載體,「現時裝藥物的膠囊比較簡單,一破開藥就溶在水中,隨着血液流遍全身,沒有選擇性。我們希望用微流控的技術,用造出來的多層膠囊,每一層慢慢分解,令藥物不會一下子釋放,而是慢慢釋放。例如有些藥是要不斷注射的,但如果能控制慢慢釋放,就不再需要多次注射。有些人要吃數種藥,當中可能要分開服用,有排斥性,我們的設計亦可保護到藥與藥之間不會互相侵蝕。」
盼辨認消減癌細胞
有關研究開始有一定的實驗基礎,岑浩璋說︰「我們和醫學院骨科也有合作,將可加速傷口癒合的納米銀,用我們所設計膠囊或水膠(Hydro gel)包着,慢慢釋放出來;這個納米銀膠囊,不是現時口服的藥那麼大,只是100個微米,大約如頭髮粗幼大小,放在傷口裡,讓納米銀慢慢流放出來,讓傷口癒合,這就不用整天注射。」
此外,岑浩璋亦希望設計一個膠囊,去辨認癌細胞,並加以消減,這就要在膠囊裡加入選擇性,「我們主要是提供媒介,辨認方面則由醫學院去做,有甚麼東西可以用來辨認,再把這些加入我們的設計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