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藍皮書指出,城市人口陷入相對貧困之中,這類貧困人群有一部分是外來務工不利、生活困難人群。 資料圖片
專家倡扶貧重點應由農村轉移到特大城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中國社科院昨天發佈的2014年《城市藍皮書》指出,隨茪什篣g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和城鄉一體化的逐步推進,內地絕對貧困率一直呈下降趨勢,溫飽問題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得到了解決,然而在許多城市出現了新型貧困現象,特大城市表現尤為明顯。內地城市總的貧困人口數在2012年已達4155萬,其中北京約為20.98萬,上海41.62萬。專家認為,特大城市貧困問題將越來越突出,國家扶貧應該城鄉統籌,重點應該由農村逐步轉移到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
藍皮書稱,特大城市通常是一個地區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核心空間,承擔荌炾鴐F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職能,對國民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由於特大城市人口眾多,消費水平相對較高,貧困問題也更為凸顯。相對於農村和一些相對貧困的城市來說,特大城市的絕對貧困率較低,而較為嚴重、更受關注的是相對貧困問題。隨茪什磭兜矰げi程的快速推進,特大城市中出現的新型經濟和社會矛盾更為突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2012年,內地城市總的貧困人口數已達到4155萬,對於幾個典型的特大城市而言,如直轄市的貧困人口總數,北京是20.98萬,上海41.62萬,天津31.95萬,重慶93.72萬。
物價房價高 未來乏憧憬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不斷上漲的物價和房價與增長緩慢的百姓收入,使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口陷入相對貧困之中,更引起不少人對未來缺乏憧憬,出現了主觀性貧困問題,這類貧困人群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失業、無固定工作、在職困難職工、離退休等收入低的人群;另一方面是部分外來務工不利、生活困難人群。這些貧困現象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否則會對特大城市的健康發展產生影響。而從空間來看,特大城市貧困的空間集聚主要有三種類型:退化的工人新村、「城中村」和老城衰敗鄰里。其中,退化的工人新村多為國有企業改革後下崗失業工人的聚居地;「城中村」多為大量農村移民形成的聚居地;而老城衰退鄰里則多是設施不足的,由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退休人員等形成的混合聚居區。從這種貧困空間的分析不難發現,特大城市的貧困人口除了城市低保對象中最脆弱、最無助、最貧困的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人員外,主要源自於轉型性貧困、收入萎縮性貧困和支出風險性貧困。
課題組專家認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和城鄉一體化,使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降低,但並未降低城鎮貧困,城鎮貧困伴隨茪ㄓ膝酊滌]富分配機制而日益嚴重。在城市貧困中,特大城市貧困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國家扶貧應該城鄉統籌,重點應該由農村逐步轉移到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