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大理學院,山水中的大學。
「面朝洱海背靠蒼山,每天早上望着晨光下的美麗洱海,看着湛藍的天空,悠閒地下山去上課。春天在櫻花樹下散步,秋天踏着落滿銀杏葉的道路去上課。」大理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緬甸留學生機英蹦這樣描述自己在大理的求學生活。
大理,亞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依山傍海,獨具「風花雪月」大美風光。歷史上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聚集地,是南亞、東南亞文化和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如今也是多元文化匯聚繁榮的樂土。這片樂土中的大理學院,山水大學,書香佳境。36年櫛風沐雨,大理學院融匯四海文化,教育成果豐碩,教育國際化道路發展璀璨,桃李芬芳,香飄海內外。■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晉、李豔娟 大理報道 除署名外,圖片由大理學院提供
紮根邊疆 成果豐碩
大理學院辦本科教育36年來,特別是2001年合併組建以來,學校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教育教學事業取得長足發展,逐步實現了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學校現有16個校屬教學學院,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十個學科門類的本科專業53個。2006年以來,連續7年獲得雲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等獎;2008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結論,成為雲南省內唯一一所非省會城市獲得評估優秀的高校;2009年被評為雲南省唯一一所「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2年獲得雲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36年來,大理學院紮根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弘揚地方優秀文化,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促進邊疆繁榮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穩定提供智力支撐,為邊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輸送了10萬多名各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學校大力實施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戰略,積極拓展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辦學空間,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教育國際化道路。
立足大理 面向世界
從2002年起,大理學院就開始創新搭建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先後招收越南留學生4批240多人,南亞留學生9批798人,歐美及其他國家的語言學習生500餘人次。留學生分佈在醫學、管理學、理工類、人文科學等10個學科門類20多個專業。大理學院是雲南省高校實施「走出去」戰略首批四所試點高校之一,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成為「雲南省國際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也是中國高校中招收南亞留學生較多的學校之一。
順應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潮流,結合「一帶一路」、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建設、雲南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等國家發展機遇,大理學院多年來堅持走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通過留學生教育、合作辦學、學術文化交流、智力引進和漢語推廣等方式,積極吸取國際人才培養的先進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用國際的教育質量標準培養人才,使得學校的綜合辦學實力、影響力以及教育國際化水平得到較大提升,學校「輻射南亞和東南亞」的對外開放格局也漸成規模。
大理學院副校長段利華教授表示,教育國際化戰略在拓展學校師生的國際化視野、提升教師學科建設和國際科研項目的參與度、推動形成先進的國際化高校管理理念等方面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切實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的全英文授課的臨床醫學專業(簡稱MBBS)是最受南亞留學生青睞的專業。因南亞國家採用的是西方醫學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和國內醫學專業的教學方法完全不同,同時需用全英文授課,給教師教學帶來巨大挑戰,但經過多年努力,學校已摸索出符合南亞留學生需求的教育教學模式,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學校也因此獲得國家首批卓越醫師培養計劃和國家專業綜合改革兩個項目。
首度中秋節 暢敘「第二故鄉」情
嚐嚐中國月餅,欣賞印度熱舞和白族霸王鞭,穿上白族服裝變身大理白族金花和阿鵬,再來一起聽聽同伴們在大理的學習生活、樂趣和見聞......雖然親人和家鄉遠在千里之外,這個中秋節大理學院的留學生們並不孤單。這個在中國學習生涯中度過的首個中秋節,讓他們驚喜不已。
今年的中秋節,大理州政協、大理學院聯合主辦「尋夢大理」留學生中秋聯誼會,並舉辦「我心中的大理」為主題的留學生演講比賽,共有來自7個國家的8名留學生進入決賽。演講比賽上,來自大理學院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柬埔寨留學生常江天,演講的《我心中的大理》獲得了第一名。他在演講中說道:「我喜歡大理,喜歡大理學院。這裡就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在這裡生活、學習、成長,學到了最多的知識,感受到了最珍貴的情誼。感謝所有老師,感謝中國同學以及所有老鄉們,你們讓我感覺非常溫暖。雖然離家很遠,但是你們給了我一個美好的家,我心目中的大理就是我的第二故鄉。」
十多年來,大理學院不僅積極探索留學生教育教學學科的創新,在留學生校園生活的服務上,也貼心溫暖地為留學生們創造舒適方便的學習生活環境。新生們初來不適應大理飲食,專門邀請專業廚師來做適合新生們口味的飲食,尊重留學生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風俗......極大地方便留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
校園國際日 四海文化薈萃
初春4月,是大理學院最繽紛多彩的月份,一年一度的「國際日」拉開了精彩的大幕。
南亞留學生們帶來板球比賽,中國學生們上演太極、舞獅、書法、剪紙等「絕活」,比賽設計中文名看看誰的中文名字更有創意,「宋幹小姐」選拔大賽,誰會是最美「宋幹小姐」......豐富多樣又具國際化的文化活動,使得為期一個月的「國際日」成為大理學院學生最喜歡的校園節日。「國際日」裡,中國、南亞、東南亞等國家的文化、藝術、風俗、飲食等交融薈萃,異彩紛呈。師生們在這些異彩紛呈的活動中,進一步加深了交流和了解。校園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的同時,留學生們對大理的人文風俗等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大理學院從2002年4月舉辦首屆「國際日」以來,至今已舉辦十二屆。12年來,學校秉持「融四海文化,鑄大學精神」的理念,在「國際日」裡先後組織開展了「東南亞教育論壇」、「泰國文化周」、「南亞文化周」、「澳大利亞學術活動月」、「走向國際化的大理學院」、「多彩的留學生活」等活動。「國際日」已成為大理學院頗具影響的校園文化品牌和學校國際化辦學特色的一個縮影。2010年,大理學院的「國際日」活動獲國家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優秀獎」。
成立滇首個高校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
「以前我們丟失護照或辦理簽證需要先到派出所再到州公安局辦理,要花很多時間,現在有了這樣的服務站在學校裡就很方便了,離宿舍也不遠,過來辦理登記和簽證很方便,我們非常高興服務站來到我們學校裡面。」一名大理學院的外籍留學生說道。
10月10日,大理學院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成立,成為雲南省公安首個設在高校的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據介紹,大理學院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成立後,將推行境外人員簽證、簽注、居留許可預受理等便民服務。開通「高校外國人簽證預受理」進校園服務,並通過依托服務站平台試行簽證、居留許可到期短信提醒,更快捷地為高校外國人提供服務。同時,配合學校處理校園可能發生的涉外應急事件。該管理服務站實現了高校境外人員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動態化、人性化」一站式服務。
據悉,大理學院目前共有913名外國留學生,分別來自於東南亞、南亞、非洲、歐美和大洋洲等地的國家和地區。以往,外籍留學生、外教、外籍專家辦理簽證申請,需要往返大理市轄各派出所申辦住宿登記,再前往大理州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隊申請簽注,最後再等通知前往取證,流程十分繁瑣,而現在,他們在校園內便能辦理上述手續,極大地方便了他們在大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教育國際化亮點
留學生教育構 建起面向南亞、東南亞市場獨具特色的、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體系,打造了「中外結合、專兼結合」的師資團隊,形成了獨特的外語、雙語教學及考核辦法,初步建立起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標準體系。
合作辦學 與印度、越南、加拿大、泰國、老撾、柬埔寨、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多所院校和教育組織合作,創辦「RUPP-DHY漢語中心」、「中加教育培訓中心」,並在電腦、漢語、泰語、英語教育等專業實施合作辦學。
科研合作 與泰國吞武裡大學聯合開展「跨境而居的雲南少數民族變遷研究」、與美國CLP聯合開展「東部黑冠長臂猿的保護研究」、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聯合開展「美洲大蠊抗癌成分提取」研究等科研合作。
學術文化交流 曾舉辦「東南亞高等教育論壇」,「大湄公河次區域高等教育論壇」、「中日大理白族歌謠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會議和論壇。同時與印度、泰國、美國、瑞士、德國等國家進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泰國東方大學從2002年開始舉辦「大東方畫展」,迄今舉辦十二屆,成為雲南省高校和泰國高校之間的一個文化品牌。
智力引進 迄今為止,共引進高水平、高學歷的外國教師、專家75人次 (任職一年以上)。
漢語國際推廣 在老撾、柬埔寨和泰國分別建立了3個「境外漢語教學實習基地」。與柬埔寨皇家金邊大學合作開辦了「RUPP-DHY漢語中心」,並開辦了柬埔寨歷史上的第一個漢語專業,輸出優質教學資源,在東南亞國家和國內引起巨大反響和關注。
交流互訪 組團出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家,就留學生招生、科研合作、師生交流、合作辦學等進行商談;印度駐華大使、老撾教育部長、柬埔寨國務秘書等高層官員訪問學校,促進了大理學院與這些國家及教育組織的交流合作;與印度、老撾、泰國、柬埔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互派師生、官員學習進修92批次、1000餘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