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盤龍江綠化廊道,不僅保護水體,更成為昆明市民的休閒、健身的場所。 丁樹勇 攝
記者感受雲南高原湖泊治理新面貌
按照行政區劃,昆明市盤龍區並不處於滇池沿岸;然而,治理滇池,盤龍區不可能、也沒有袖手旁觀。相反,由於地處滇池流域上游,盤龍區的努力與付出更顯難能可貴!■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吳燕飛 昆明盤龍區報道
盤龍區是昆明市主城核心區之一,因盤龍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因為地處滇池流域上游和昆明水源保護核心區,「山不能動、水不能動」,盤龍區又是昆明唯一沒有設置工業園區的市轄區,對滇池治理的諸多努力與付出,「只有投入,沒有產出。」
鐵沖模式聲名鵲起
通往鐵沖村的馬路平坦寬闊,太陽能路燈格外氣派;白牆青瓦的農房鱗次櫛比,村中道路乾淨整齊;村中建設的生態濕地,不但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也吸引着城裡的遊客。
解決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是滇池治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盤龍區選定並實施的鐵沖生態小流域治理試點,較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以「生產發展、村容整潔」為切入點,在傳統小流域「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綜合治理」的基礎上,開展水土流失治理、生態修復、水系整治和人居環境改善,完善農村面源污染控制、人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實現水質提升、改善生態環境,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
「油桃已經掛果、藍莓也已上市。」談及鐵沖村與兩年前的不同,盤龍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很是欣慰。項目的實施,讓這個小山村探索出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鐵沖模式,曾作為全國水土保持會議現場觀摩點之一而聲名鵲起。
瀑布公園調蓄防洪
在牛欄江水盤龍江入水口工地,四周圍擋的工地內挖掘機隆隆作響,建設者們仍在進行着施工。在工地外登高遠眺,瀑布公園已初具雛形,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有水從瀑布頂端傾瀉而下,儘管水流還不是很大。
作為盤龍江入口段防洪工程建設項目,位於盤龍江松華壩下游2.3公里處的盤龍江入口的瀑布公園,是銜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和盤龍江最後的末端點,借着地勢高差建設的12.5米的人工瀑布,將起到對牛欄江每秒23立方米的來水進行調蓄防洪的功能。盤龍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自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通水以來,一直使用着一個臨時通道。該防洪工程的建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城市防洪作用,並將形成人工瀑布公園。
與此同時,河道綠化、園林景觀建設等項目也在加緊推進。
河道整治化濁為清
在流經瓦窯村的東幹渠,施工人員指點着已經完成整治的河道告訴記者,東幹渠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完成工程總量的近五成,年內將全部完工。記者現場看到,東幹渠河堤已實現三面光,並砌築了高高的護坡,河堤與護坡間並預留了3米寬的綠化廊道。
盤龍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在入滇池的35條河道中,盤龍區重點整治的金汁河、馬溺河、東幹渠、海河以及盤龍江境內段,工程進展順利,投入100餘萬元完成了截污渠道疏通、修繕11.3公里,進行了金汁河11處污水滲漏點的截污導流工程;主要河道及其支流沿岸清除淤泥、垃圾9200立方米。而在河道日常管理上,層層落實責任制,與沿河單位、居民簽訂了包治髒、包治亂、包綠化的「河道三包」責任書。「任何一段河道都能找到責任人。」動員沿河單位、企業、住戶參與河道管理,提升了河道保潔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