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唐孝威院士在浙江大學講述原子彈爆炸親歷過程。 記者俞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俞晝 杭州報道)2014年10月16日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周年的日子,記者日前獨家採訪了這個跨時代事件的親歷者,在核爆炸瞬間進行測量、現年8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唐院士坦言,「當年科研人員都是冒着生命危險,日以繼夜協同攻關,這種自力更生、堅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將一直鼓舞着我前進。」
1955年中國開始創建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原本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外援即來自蘇聯。然而,1959年6月赫魯曉夫撕毀協議,並於1960年撤走了援助核工業的233名專家,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中國由此走上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核武器的道路。從1958年開始,著名核科學家朱光亞、鄧稼先等相繼調到北京九所。
工程代號596 激勵自力更生
「當時中國原子彈研製工程代號取名『596』工程,含義是蘇聯在1959年6月拒絕提供對中國原子能事業的幫助,激勵大家自力更生,堅決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堅定研製成原子彈的決心和信心。」
唐孝威說,研製原子彈是當時全國26個部、20個省、數十萬人參與的一項大工程。那時各國對中國封鎖、禁運、保密、限制,我們完全靠自己獨立摸索來進行研製:從探礦、採礦、冶煉、濃縮,材料設備,到理論計算、產品試驗、研造加工等,任務困難,技術複雜。
奉調回國「開荒」 首務測量中子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0年4月,唐孝威從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奉調回國,去第二機械工業部下的北京九所報到。「交給我的第一項任務,是要在炸藥爆炸條件下測量單次脈衝中子束,這是研製原子彈的關鍵技術,國外絕對保密,國內沒人做過。一切要從零開始。」
601所(現稱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是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的代號,那裡有迴旋加速器,可產生中子。通過反覆實驗,到1961年,實驗室已基本掌握了定量測量脈衝中子束的技術。
一天打十幾炮 鞋破顧不得換
「我們要測量的單次脈衝中子束是在炸藥爆炸時產生的,為了取得各項數據,需要將各種試驗用部件引爆,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打炮』。」
「打炮」是在河北省懷來縣的工程兵靶場進行的。爆轟裝置和探測儀器放在場地上,用長電纜將探測儀器的信號送到工號裡的記錄儀器上記錄下來。「每次試驗,試驗樣品就被炸毀,不能重複,所以對記錄成功率要求極高。」
所有的實驗數據必須在爆轟波炸毀探測儀器之前全部取到。如果在一次試驗中記錄不到可靠的數據,這次試驗就報廢了,得第二次重頭再來,重做儀器,重新試驗。
為了盡可能多地積累實測數據,試驗人員經常第一個炮的硝煙還沒散盡,便帶着另一個部件衝上去,接好電纜,聯好導線,然後就開始打第二炮。「有時候一天要打十幾炮,我就來回地爬坡,膠鞋破了也顧不得換。」
-4℃研製核武 脊椎炎頻發作
到1963年年初,唐孝威所在的組已基本上掌握了在爆轟條件下進行中子束測量的技術,1963年上半年,九所除理論部的人員留在北京外,全部科研人員都奔赴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代號221廠。這裡是面積1,170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區」,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高原的低氣壓條件下,燒水到80℃就沸騰,饅頭和米飯不能做熟。
高原的刺骨寒冷使唐孝威的風濕脊椎炎頻頻發作,在決戰的關鍵時刻,他的妻子、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小女兒呂芳,從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調到基地工作。在妻子的精心照顧下,唐孝威的身體才得以康復。
第一爆前一晚 領導留到最後
1964年9月,中國第一座核實驗塔在戈壁深處聳立起來。這座高達102米的鐵塔,無風時都搖擺,若碰到8級大風,其擺度就有一米左右。唐孝威帶領測試組的同事們一次次登上塔頂,在原子彈旁邊安裝測試儀器;再在鐵塔附近掩體的工號裡安裝測試儀器,然後用一根根電纜將所有儀器連接起來。一旦起爆,在儀器被毀前,一切有價值的數據將通過電纜輸送到工號,由接收裝置實時瞬間記錄下來。
10月15日測試人員都撤離到較遠的安全地帶,夜裡,他在臨時住地的帳篷裡打電話到塔下指揮部,請值班人員再檢查一下塔上小型電源是否接通,讓唐孝威記憶猶新的是,當時接電話的是朱光亞。「九所的領導們都是最後撤離現場的。」
睹蘑菇雲升起 流下激動眼淚
10月16日下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戈壁灘上升起了核爆炸的蘑菇雲。「我們都哭了,擁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一年以後,唐孝威等研製原子彈的有功人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周恩來總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會見。聶榮臻元帥對中國原子彈的研製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搞原子彈,沒有核物理學家和技術專家,你開一個軍上去也拿不下來。所以我們要愛護這些國寶,給他們創造好的條件,讓他們為祖國多作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