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通常不利執政黨,有學者前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這情況容易癱瘓施政,加上國民不信任國會已令中選失去意義,呼籲取消。
杜克大學公共政策教授尚策及其學生沙利文指,中選原意是要確保國會向選民問責,並增加選民參與政策決定的機會。然而現時美國人對國會及政府評分跌至低谷,國會已漸失代議功能,頻頻選舉亦無助議員重獲授權,尤其現今社交網絡發達,選民能迅速、直接向議員施壓,毋須等待選舉表態。
中選失去原有作用,淪為選民表達不滿的途徑,而中選投票率通常不足40%,加劇投票者中不滿政府的比例,故執政黨經常在中選流失議席。自二戰結束以來,總統所屬政黨在每屆中選平均流失25個眾議院議席及4個參議院議席。
文章指,現代選舉部署過程漫長,總統備選期實際接近兩年,他們幾經辛苦才入主白宮,但執政不到兩年便可能因中選摧毀施政基礎,根本無助管治,不但枉費政策研究的努力,亦拖累政府民望,加劇選民對政治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每屆選舉牽涉龐大經費,使得候選人要頻頻向贊助人叩門,不僅犧牲職務時間,亦允許金主變相左右政局。
文章認為眾議員兩年任期太短,應延至4年,參議員任期則調整為4年或8年,讓選舉集中在大選年,取消弊處叢生的中選。這樣可容許議員聚焦長遠政策,而非短期選舉得失,亦更能與政府合作改善施政,重建公信力。 ■《紐約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