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修讀歷史,特別關注中國近代史,故北上求學是很不錯的選擇。據我了解,內地的生活模式、學術環境及對外交流,對日後深造發展都很有幫助。
生活有規律 長浸書海中
相對香港而言,內地的生活模式較有規律。早上晨讀,吃早飯後,便可整日埋首在圖書館的書海中。對於學習人文科目的學生來說,廣泛閱讀,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內地的學術風氣濃厚,一大清早便有許多學生晨讀。同學之間的討論,除生活趣事外,必然談及自己研究與興趣。相互言談激蕩之間,自然會深化對自己的理解以及觀察事物的角度,同時也會理解他人的想法。明白自己、了解他人,求同存異,正是學術界應有的態度。
助建學術網 獲悉投考渠道
不少同學畢業後會選擇到不同研究院深造。在我認識的朋友中,不少人到了美國、英國及法國等地,他們都會與友人分享當地的學習歷程及投考條件。北上讀書會令你在不自覺下,建立出一個學術網絡,又會知道很多投考不同學校的方法及渠道。
我當時在清華大學唸書,旁邊就是北京大學。兩所大學都是內地首屈一指的學府,經常邀請世界各地的教授來演講。有些演講十分精彩,例如美國紐約大學衛周安老師分析滿漢全席、四庫全書與清代政權之間的關係。
此外,還會遇上不同地方的學生。我當時認識了來自日本、美國、台灣等地的朋友,他們都會分享讀書經驗。最重要是,通過與他人交流,我們可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等。當然,也可從他們那裡得到留學的信息。
我認為,北上求學的最大得着是,可與不同地方的人交流,嘗試了解他人的想法。這種多元思考及人脈對於日後深造是一種寶貴經驗。 ■劉繼堯 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生(2004-2007)、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