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台北民眾湧到退回涉嫌用地溝油製造的肉餅。 資料圖片
公共衛生+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全球化
過去數年,全球不少地方曾被揭發出現食物安全的問題,如內地的毒奶粉、歐美國家的馬肉肉丸、肉膠劣質扒等,這些問題食物充斥市面,令人防不勝防。今年9月,台灣強冠食品爆出「地溝油風暴」,事件牽連台港兩地,單單本港已有逾300間食肆確認曾使用問題食油,不少更是分店遍布全港的知名食肆,「梗有一間在左右」。下文將會詳細解釋事件的始末及影響,並會提出建議以應對問題。 ■黃德正 中學通識教育科教師
新聞背景:事件震驚兩地 揭食安漏洞
台灣的衛生部門早前揭發,有本港煉油廠將不宜食用的油出口至台灣,再由當地的黑心商人加工,以餿水油、皮革工廠廢棄油、腐肉等煉製成問題豬油,並售予當地龍頭油公司強冠企業,再轉售台灣及香港多間食品供應商、食肆,估計過去一年,已有782噸劣質油製成品流入市面,事件震驚兩地。
涉多商戶 蒙受損失
「地溝油風暴」牽涉多間下游商戶,令不少食肆蒙受損失,周邊食品如咖啡、餅乾、曲奇亦告遭殃,嚴重打擊市民對食物安全的信心,令社會反思目前食品檢測制度的漏洞。
有人認為,「地溝油」事件突顯本港的食安漏洞:一是對於食油沒有特定檢測,主要依賴業界自律;二是法律沒有要求食油有進口衛生證明,僅靠食品公司自行申報,令衛生部門處境被動;三是缺乏針對食油設立食用安全指標。而本港政府調查時亦遇上困難,因按現行法例,食品公司只需保留單據,當局要求抽查下適時呈交,但卻沒列明具體提供單據時限,嚴重影響延誤調查工作。
基礎級:社會缺警覺 僅靠商家自律
台灣食品聞名世界,蚵仔煎、鳳梨酥、肉鬆、肉乾等台式食品令各地遊地趨之若鶩,其主要客源來自歐美、東南亞、香港等地,這些國家及地區的食物安全意識較強,而且把關較嚴謹,加上當局對問題食品的懲處極重,重典之下令台灣食品一直保持較高品質。
本小利大 道德淪亡
而近年大陸旅客漸成為台灣的主要客源,市場龐大之餘,大陸的食品安檢制度未盡完善,有傳媒人稱這對台灣而言是「冒險賺錢的新大陸」,部分商人抵不住金錢誘惑,摒棄食品商應有的道德標準,間接鼓勵台灣商人降低食品質素,以下調製作成本,賺取更龐大利潤。
台灣食品一直信譽良好,而今次涉事的強冠企業早於1988年成立,有近30年食品製造經驗,並取得包括ISO 9002、ISO 9001、ISO 22000和GMP等認證,而且該公司曾以「總統府」前御廚、著名飲食節目主持人鄭衍基(阿基師)擔任代言人,因此社會普遍對強冠出品的食油抱有極高信心,社會普遍期望強冠能自律,無論官方抑或社會均缺乏應有的警覺性,未有好好監管大企業的食安問題。
全球產業 難查源頭
「地溝油風暴」涉及台、港兩地逾500間商戶,經兩地衛生部門查證後,揭發問題油不單來自台灣,部分原材料更是來自本港某間煉油公司,經多方轉售至強冠企業,再包裝成食用豬油售予食品進口商、食肆、食物加工商等。由於食油屬上游產業,亦即指整個產業鏈的開端,提供原材料予其他產業,如食肆、加工廠等,以製成消費品。因此,一旦食油出事,會令問題以輻射式擴散至整個相關行業,令政府更難理清問題脈絡,增加調查的難度。
進階級:商戶紛中招 公眾漸失信心
「地溝油風暴」令台灣及香港逾500間食肆和食品供應商中招,根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在香港有多間分店的「八方雲集」已證實有台灣店舖的食物使用了劣質豬油。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經調查後亦發現,美心以「強冠企業」的問題豬油製作菠蘿包,涉事食肆不單需將問題食品下架、封存、銷毀,令不少下游商戶血本無歸、損失慘重。
問題食油 輻射擴散
由於食油屬上游產業,屬食品原材料,不少食肆及食品加工商或因難以查證食油來源,而使用了問題食油,令問題以輻射式擴散,同時嚴重打擊消費者信心。有人認為,食安中心以公眾利益為本,公開涉事食肆和供應商名單本屬無可厚非,然而,其客觀效果幾近摧毀涉事食肆辛苦經營的商譽。
「誤」食毒油 影響健康
地溝油又稱餿水油或坑渠油,是指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如廚餘、腐肉等)提煉出的油,還包括回鍋油等廢棄食用油。地溝油的原材料本身不宜食用,而且可能含有各種毒素、重金屬,以及氧化膽固醇等有害健康的成分。有傳媒形容,工廠內散發陣陣惡臭,反映地溝油的製作過程欠缺管理,工地環境惡劣、衛生措施欠奉。
誠如前述,台灣食品過去一直信譽良好。然而,自從爆出「地溝油風暴」,社會開始質疑台灣的食安檢測制度,有傳媒報道指,涉事的強冠豬油過去一直「符合」食物標準,其後揭發原來監控制度未盡全面,令問題豬油能順利通過檢測。
摘星級:港府宜諗計 向毒油說不
針對「地溝油風暴」帶來的種種問題,港府將如何應對?
改善機制 公開檢測數據
跨境問題食品的來源、銷售點牽涉多個地區,一旦其中一個地區發生食物安全問題,各地政府需互相通報,以加強執法效率,避免問題食物流入市面。今次地溝油事件揭示,即使兩地交流緊密,亦有可能因為涉事地區的檢測制度漏洞,令問題食品流入其他地區。因此,香港政府可以改善通報機制,鼓勵各地公開檢測數據及制度,以便進口地區跟進、檢查。
加強宣傳 提高警覺性
香港市民對黑心食品認識不深,因此政府可以加強宣傳,例如拍攝宣傳片,或經區議會、學校等機構派發傳單,向市民闡述黑心食物的訊息,以提高社會的警覺性,一旦發現問題亦能馬上舉報,以便當局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而政府亦有責任調查曾使用問題食品的食肆,以及涉事的食品,並經傳媒向大眾公布消息、更新資料,減低市民進口問題食品的風險。
加強檢驗 堵截問題來源
香港是國際交通樞紐,加上全球化影響,令香港成為全球重要的進出口點,因此香港應加強檢驗抽查,尤其發生事故時,更應加強檢驗問題地區的食品,以堵截來源,避免更多問題食物進口本港。同時,香港衛生部門亦應做好把關工作,加強檢驗出口食品,避免黑心商人乘「全球生產鏈」之便,將問題食品出口外地。
修例發牌 堵塞法律漏洞
根據現行法律,即使發生食物安全問題,亦僅要求業界於「合理時間」內提交單據,未有限定商戶於指定時間內通報政府,令政府更難追查問題食物,增加問題食物流入市面的風險。因此,政府宜修改法律,清楚界定業界需於某個指定時間內提交單據,以增加調查效率,減少市民進食問題食物的機會。此外,政府可考慮盡快設立食油發牌制度,規定所有食油入口商、批發商必須提供本地檢測證明才可分銷及出售食油,保障消費者的安全和香港飲食業聲譽。
加強懲罰 提高阻嚇力
當局應加強執法懲罰,以儆效尤。誠然,食品供應鏈關係複雜,政府若要全面徹查有如大海撈針,因此過去一直依賴業界自律,以維護商譽,而一旦爆發食安問題,很大程度靠業界提供的資料跟進,惟有商戶乘此執法漏洞,拒絕主動申報,以圖瞞天過海。因此,政府為加強阻嚇力,必須加重懲處故意隱瞞申報或繼續出售問題食品的無良商戶。
小知識:小農夫揭大問題
今次「地溝油風暴」的主角強冠企業,是台灣一間歷史悠久的食品製造商,一直口碑良好。數年前,屏東一名小農夫發現毗鄰一間煉油廠經常發出惡臭,惟向衛生當局投訴不果,因而充當「私家偵探」,購買相機、監視器等蒐集證據,揭發煉油廠以腐肉、皮革、廢油等製作地溝油,再轉售強冠,經包裝後成為「家傳戶曉」的全統香豬油。
想一想:
1.根據上文,指出何謂地溝油?
2.試從經濟和社會兩方面,闡述台灣地溝油風暴的影響。
3.你認為經濟全球化如何促使食物安全問題?解釋你的答案。
4.有人認為,「政府公布涉強冠產品的食肆名單對業界造成很大傷害,實在死得不明不白」,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一觀點?
5.試向政府提出建議,以應對食物安全問題。分3方面簡要說明。
答題指引:
1. 又稱餿水油或坑渠油,是指從廢棄食物或殘渣中(如廚餘、腐肉等)提煉出的油。
2. 經濟:牽涉多間下游商戶,令不少食肆蒙受損失;社會:嚴重打擊市民對食物安全的信心。
3. 經濟全球化下,不少企業建立跨境生產鏈,而此次事件是台灣黑心商人以低價,從香港購買劣質油,經加工包裝轉售各地。
4. 公布涉事名單,一方面為公眾負責,因為公眾具有知情權;同時,亦令商戶的聲譽受損,因為商戶在購入相關食油前不知其是「毒油」。
5. 可從立法、宣傳、檢驗入手進行分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 《700萬公斤廢食油入口或食晒》,香港文匯報,2014-09-26,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9/26/YO1409260010.htm
2. 《國外的地溝油流向何處?》,文匯網,http://news.wenweipo.com/2014/09/14/IN1409140031.htm
3. 《地溝油有多毒?醫學研究:更甚砒霜100倍!》,三立新聞網,http://www.setn.com/News.aspx?PageGroupID=4&NewsID=38311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