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廿四味:大學校長就是要激濁揚清而非明哲保身


卓 偉

近日各間大學的畢業典禮,幾乎都成為了個別學生表演「行為藝術」的舞台,他們為了表達其所謂政見,不惜在莊嚴的典禮上,在幾百名大學教師、畢業同學及家長面前上演一場又一場的拙劣表演:在領取畢業證書時打開黃雨傘、拒絕向主禮嘉賓致意、甚至舉出不禮貌手勢,在會堂上放肆高歌等。

在上周六,浸會大學舉行畢業典禮時,又有約十名浸大學生於奏起國歌期間,在台下舉起黃雨傘並背向典禮台,其後更有畢業生撐荈應吽A上台準備接受畢業證書,但遭校長陳新滋拒絕頒授。陳更一度宣布暫停典禮,並向嘉賓道歉,強調畢業禮屬莊嚴儀式,台上不應出現干擾典禮的事,呼籲學生「自重」。陳新滋的發言振聾發聵,揚清激濁,獲得出席者熱烈的掌聲響應,也得到社會輿論的喝彩。大學校長就應該有學界領袖的風骨,敢於發出公義之聲,捍衛大學尊嚴,保障社會核心價值,說一些學生不中聽的話。如果人人都愛惜羽毛,明哲保身,大學還如何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大學是思想自由的地方,學生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和訴求並沒有問題,也大可在合適的地方表達,但這不代表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大學畢業典禮是一個莊嚴場合,畢業學生終於完成學位,都想通過畢業典禮與家人分享喜悅。但一些學生卻騎劫這個場合來作政治宣示,這是不尊重所有出席者,更是辱人自辱,令一個畢業典禮變成一場鬧劇,教其他學生及家長情何以堪?阻止他們破壞典禮,與言論自由無關,而是關係大學有否捍衛自身尊嚴,告訴學生甚麼是「自重」、甚麼是禮貌的勇氣。可惜的是,直到浸大的陳新滋校長,外界才聽到大學祭酒撥亂反正的黃鐘之聲。

固然,大學校長對學生的愛護毋庸置疑,否則也不會多番到「佔領區」探望或勸學生返校。但身為師長,單是愛護是不夠的,還要教他們明辨是非,明白到以破壞法治、犧牲他人利益、損害社會的行徑去爭取所謂普選,其實只是少數人的暴政,是一種不公義的行徑。個別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醜態,正暴露其反民主本質。對此,大學師長理所當然要直斥其非,將他們導入正途,而不是一味的支持鼓勵,縱然博取到學生的一時掌聲,但是否真正為學生虓Q呢?他們愛護的是自己的名聲還是社會的利益呢?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了一個「好好先生」的故事,說司馬德操「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子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故事諷刺一些人唯唯諾諾,不分是非曲直,到處討好但求相安無事。現時香港正處於上升與沉淪的關口,這些「好好先生」卻走出來,堆出笑臉,到處討好,各打五十,不問是非,對公然犯法的學生高度評價,意圖製造開明形象,這對於解決事件有何好處?香港並不需要「好好先生」,需要的是真正敢於發聲,敢於與黑暗對抗,敢於堅持自己信念的人,就如陳新滋校長般。否則民望再高,再愛惜羽毛,也成不了孔雀。

相關新聞
學聯反中「闖京騷」徹底失敗 周永康已經走上不歸路 (2014-11-17)
張建宗:社福津貼待加碼 莫再拉布害市民 (2014-11-17) (圖)
唐唐囑內地大學生「惜學」獻力祖國 (2014-11-17) (圖)
建港者.營:10候選年度漢字 「有喜有憂」見民心 (2014-11-17)
廿四味:大學校長就是要激濁揚清而非明哲保身 (2014-11-17)
表面否認 (2014-11-17) (圖)
列顯倫應捍衛法治而非質疑法治 (2014-11-14)
廖柏偉籲港青 睇遠囍V北望 (2014-11-14) (圖)
政經人語:「雙學」死撐「變相公投」 反對派等演「清場騷」 (2014-11-14)
曾鈺成:負責任政府 難擱置爭議項目 (2014-11-14) (圖)
學聯擬明闖京 阿曾批無建設性 (2014-11-14)
廿四味:「雨傘民意日」不過是「小圈子民意」 (2014-11-14)
任憑「佔中」亂折騰 港人將由「富」變「窮」 (2014-11-13)
來論:戴耀廷自首騷只是徒勞 絕不能任其逍遙法外繼續荼毒學子 (2014-11-13)
庫務局:阻袋巾工務組弄權 先交7項目審議 (2014-11-13)
反對派阻候補 被批另類拉布 (2014-11-13)
新版立會App 會議即時睇 (2014-11-13) (圖)
廿四味:何俊仁不該做律師 應去做長毛 (2014-11-13)
政事漫畫:背後的意義 (2014-11-13) (圖)
港大協助非法「佔中」五大證據 管理層有責任向公眾交代 (2014-11-12)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