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蕙敏(右)表示,晚期病人在最後的日子,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最為重要。 張文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文鈴)「晚期病人面對死亡時,即使再多的心理準備,到最後一刻都會難捨難離。」入行20多年、紓緩治療顧問護師關蕙敏見盡病人生死,她認為晚期病人在最後的日子,最需要的是家人陪伴和支持。白普理寧養中心今年9月新增「寧養寢室」,又稱「告別室」,讓病人與家人可以有較多時間相處,珍惜餘下時光。
關蕙敏表示,新設施主要針對中國人「送終」,可以讓家人有較多時間陪伴晚期病人最後一程。而且,房內的布置可因應病人的宗教信仰而改變,如掛佛像、誦經、播詩歌等,至今已有25位病人曾入住。
關蕙敏說,晚期病人在最後的日子,家人陪伴和支持最為重要。曾經有一名男病人因晚期癌症入院,原本與母親的關係比較疏離,但母親因兒子重病的緣故,日夜照顧兒子。男病人後來在中心舉辦告別派對,與親友告別的同時,在派對上說出對媽媽的感謝,母子相擁一刻,令人難忘。
中心內約一成病人無親無故,醫護人員為完成病人未了的心願,會透過不同方法嘗試替他們找尋親人。她指出,一位60多歲老翁身患晚期癌症,入院時指自己沒有任何親人,終日鬱鬱寡歡,不願多談家事。後來與醫護團隊熟悉了,才透露他原有妻子和三個子女,十多年前因家庭紛爭,從此分開不相往來,他跟所有家人都失去聯絡。
兒放下舊怨 陪父走最後一程
老翁自知不久於人世,渴望尋找家人,但又深怕妻子及子女不原諒自己以往的過錯。由於與家人失去聯絡多年,唯一可以聯絡是其妹妹在澳門的地址,但也是十多年前的了,不知是否仍在那裡。中心院牧嘗試寫信到他妹妹的地址尋親,信寄出後幾天,收到老翁兒子來電,他得悉父親病重,願意放下舊日怨憤到中心探望。
其後,三名子女常來探訪,老翁展露笑容。他表示本已打算孤獨離世,怎料最後日子能尋回親人。十多天後,老翁在子女的陪同下安詳逝世。病人兒子表示,感恩能再見父親,陪他走最後一程,也再沒遺憾。
早午義工駐守 備茶點可聊天
關蕙敏指,有些表面單身的病人,也有機會尋回親友;即使真的無親無故,醫護也會陪伴他走這段路。不過,無親無故的病人在節日會倍感難過,而她們就同病人打趣說:「留在中心陪伴姑娘,也不錯的。」這樣病人心感舒懷。加上中心早午有義工駐守,與病人聊天及製作茶點,讓他們心情愉悅。
該中心主要照顧晚期病人,包括控制、減輕痛楚及病徵、提供心理輔導、紓緩情緒壓力、協助家屬照顧病人,提供哀傷輔導等。現時有26張病床,六成以上為60歲以上長者,八成為晚期癌症患者,醫護團隊約40人,包括醫生、護士、社工和心理學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