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中清認為,大數據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是更客觀、更科學。 歐陽文倩 攝
證中國大學收生比美國更公平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教育制度的優劣是一個廣闊無垠的議題,要掌握當中現象作深入檢討,收集大量資料並加以分析的大數據研究方法或許是其中一個出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中清收集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前後逾半世紀、約15萬份歷屆本科畢業學生的資料,以剖析中國的教育制度如何增強社會階層流動性,實現一場「無聲的革命」。有關研究更打破過去人們以為美國大學教育更平等的觀念,以數據說明中國高校招生更「英雄不問出處」。
就針對北大蘇大兩校作數據挖掘對象,李中清解釋說,前者是中央直屬重點大學,其生源反映全國範疇精英教育的狀況,後者則是省屬重點大學,反映省級區域精英教育的生源;再加上中國不同檔次的高校招生標準相似,一所國家級加一所省級大學已能做到見微知著,有助了解整體情況。
蒐半世紀15萬畢業生資料
雖然只是兩所大學,但當中數據仍龐大。李中清指,在收集到兩校1933年至2003年的數據庫中,共涉及約15萬位本科畢業生個人及家庭背景資料,其中北大佔約6.5萬個,蘇大佔8.6萬個。他的研究則主要有系統地選取1952年至2002年的情況。
是次研究的數據內容複雜,涉及數百個院系專業、8,000多種家長職業名稱、5萬多個學校名、住址也有近13萬個,而首要是要將實體的學籍卡電子化,李中清直言有關過程歷經逾30年,「我是由1983年就開始做的,頭半年只有我一個人,因為要對資料有一定理解,所以親自輸入。後至(上世紀)90年代,再聘請退休知識分子,約五六人做,一直做了30多年。」
研究揭美教育制度較不公平
但有關努力無白費,透過對資料的挖掘與分析,李中清的研究團隊取得令人意外的結論。他說︰「其實美國教育制度較不公平。我曾以為中國也是一樣,但十多年前,中國比美國公平得多。」美國最精英的私立大學至1969年才接受女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入學仍有諸多限制,但是次研究反映,在1980年至1999年間北大農村子弟學生在10%以上,蘇大則有40%以上,而隨中國社會發展,整體農村人口比例後來不斷減少,但至21世紀,兩校農村生比例卻無大幅下降。此外,對比外國大學以幹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子女學生佔絕大多數,北大於1952年至2002年間有逾30%學生屬工農子弟,蘇大有約40%。
高考助勤苦工農子弟升大
李中清認為,有關現象主要與教育政策有關,而藉高考成績收生是其中主因,「高考制度的內容與形式,於文化資本相對缺乏的社會大眾有幫助,工農子弟透過苦練亦能考取佳績。若高考分數非唯一標準,富裕家庭子女便可透過其他課外才藝增加入讀精英大學機會。」
除高考外,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也對教育公平性有貢獻,李中清說,國家級、省級重點大學的生源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重點中學的生源多樣性。雖然數據呈現中國早年教育改革能一定程度趨向公平,但他強調,工農子弟的實際入大學比率與其相對工農人口比率仍有很大差距,「而近十年的生源亦有改變,值得再研究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