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輝
人類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人體內的基因遺傳。《我們為什麼生病》一書指出,人類某些基因會引起疾病,一直被遺傳保留下來,但其作用是可變的:「當我們生活在更加接近自然的環境之中,這些基因是無害的。例如大多數與心臟病有關的基因。在我們過度放縱自己攝取大量脂肪之前,是無害的。引起近視的基因,也是只在兒童幼年時要讀書,要做近距離工作的文化氛圍中才起作用。那些引起衰老的基因,在平均壽命較短的時代,很難有機會被自然選擇淘汰。」
此書指出,一些引起疾病的基因之所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是因為身體可從中得到好處:比如引起鐮狀細胞病的基因,可防止瘧疾;人體的基因編碼經常被突變所擾亂,突變所引起的DNA變化只有極少數是有益的,絕大多數都會引致疾病,還有一些「越軌」基因,會遺傳到下一代:「自然選擇只是對基因有利,而不是對個體或個別物種有利」,因此有缺陷而並無好處的基因不能成為常見的致病原因;由於個體之間的選擇也是一強大的進化力量,所以「越軌」基因也不是常見的疾病原因。
人體每一種結構改變都是代價不菲的且又是由於有總體利益,而在自然選擇中被保留下來:人類站起來走路,「使人類可以方便地攜帶食物和嬰兒,卻造成背痛的前提因素。身體設計定型上存在的種種缺陷......都是折衷方案的產物」。
自古以來,很多中外思想家都將人體視為一部機器,難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有此說法:「既然身體的每個部分同每種工具一樣,都是有某種目的,即為了某種活動而存在的;這就十分清楚,整個身體是為了某種複雜的活動而存在的。」這樣說來,人之生病就像機器發生故障--儘管這比喻並非絕對正確。
人體的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此書指出那不能革命,「只能有小的改變,而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必須具有立竿見影的益處。重大的改變很難完成,即使是分子生物學家的基因工程也難以做到。」人體就像機器,而改裝是大工程:假設一部貨車從側面被撞時起火,那是因為「它的油箱安裝在框架外面。但是要把油箱裝到框架之內的話,必需進行重大的設計更改,這種更改又會產生新的問題,需要新的折衷方案。」
即使是最優秀的工程師,也受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所限制:「食物要在氣管前面跨過,才可以達到食管,走向進入胃部的途徑,以致我們有被嗆的危險。把鼻孔安裝到頸部的某個地方似乎更加有道理,但是將永遠難以改變這種歷史問題。」據說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巡視一個放滿了駕駛桿的倉庫時問道:「是否有絕對不發生故障的部件?」專家告訴他,有的,但重新設計的成本一定太高。同樣道理,人體的自然選擇也要同樣地避免過度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