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輝
醫藥與疾病的新聞無日無之,醫學愈來愈發達,但疾病的名目卻日新月異,世人愈來愈重視健康,病菌、病毒與病變卻總是以不同形式突襲,人的身體本身設計得很精巧,且不斷進化,人類的壽命也愈來愈長了,但為什麼人體還留下了這麼多的弱點,要遭受疾病的侵襲?這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教人想起一本書,它叫做《我們為什麼生病》(Why We Get Sick),這是美國版的書名,較為通俗化;至於英國版,書名較為學術化,名為《進化與治癒》(Evolution and Healing)。
此書很有來頭,由美國臨床精神科醫生蘭杜夫.內斯(Randolph M. Nesse)與生態學家佐治.威廉斯(George C. Williams)合著,副題是「達爾文醫學的新科學」(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顧名思義,那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為討論基礎,將達爾文學說引進醫學研究,試圖以進化的觀點來解釋各種疾病的原因。
此書更革新了人類看待疾病的態度,並告訴世人,下次生病時,別急着吃藥-它揭開了疾病之謎,基本觀點很簡單:人的身體其實是一個精心安排的折衷方案,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而疾病的進化原因與人們平常所說和所想的不一樣,以心肌梗塞為例,吃多了脂肪食物又兼有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的基因是心絞痛的主因,這是生物學家所說的「近因」,世人更關心的,卻是「遠因」,即遠溯古代,追查「進化史的原因」。
此書不斷提出各種問題:既然人類能夠活到一百歲,為什麼不能活到二百歲?眾所周知,高脂肪引致心臟病,曬太陽可引致皮膚癌,但為什麼世人仍然喜愛脂肪食物和曬太陽呢?為什麼身體不能疏通堵塞了的血管?為什麼身體不能修復被陽光傷害了的皮膚?為什麼幾乎任何事情都可能對身體引起傷害?擺在面前的醫學奧秘,許多難以解答的、謎一樣的問題,精緻的人體器官,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瑕疵和弱點?
那是因為人體設計上的折衷和妥協方案,造成了各種疾病的可能性:「從進化史的角度去考察,這些奧秘就能變成一系列可以解答的問題。為什麼達爾文學說的核心理論--自然選擇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把使我們對疾病易感的基因逐一清除?為什麼沒有選出能使我們完全抵抗損傷,促進修復從而消滅衰老的基因?」只要追查「進化史的遠因」,追溯到遠古時代,方可徹底理解,人類何以被設計成今天的模樣?
當然不可忽略疾病的環境因素:人類的身體起初是因應生存環境而被定型的--非洲平原上以狩獵維生的小部落祖先的身體結構,經過幾百萬年的自然選擇才定型:「自然選擇沒有充分的時間,沒有來得及去改變這一定型的設計來配合脂肪飲食、汽車、藥物、人工採光和中央空調等等前所未有的新環境。由於這些設計定型與環境變化之間的不匹配和不互相適應,引起了許多現代文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