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岑嘉評指,本港大學一直是英國力控的外部勢力溫床,他促請社會各界應認清「佔中」根源,對症下藥。 莫雪芝 攝
(佔中)反思
終以失敗告終的違法「佔中」行動,一些主事者為大學教職員和學生代表。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高教聯)主席岑嘉評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大學一直是英國力控的外部勢力溫床,而「佔中」是外部勢力借高教界和學界積累能量的一次爆發。香港社會各界應深刻認清「佔中」根源,對症下藥,特區政府須在青年政策和資源方面支援高教界,以免大學繼續被外部勢力操控,發動更多亂港行動。
■記者 鄭治祖
高教聯是維護本港大學教職員權益的高教界組織。岑嘉評在訪問時坦言,不少曾被英國政府殖民統治的國家和地區,在英國政府撤離後,總會留下難題,包括印度的印巴問題、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問題等。
英早埋炸彈 圖繼續干預
岑嘉評續說,英國撤離後,不會那麼輕易讓主權國順利過渡。其中,教育直接影響年輕一代思想,英國政府在香港回歸前,早在香港教育制度中埋下炸彈,讓英國勢力在回歸後繼續發揮干預作用。
岑嘉評舉例說,在「佔中三丑」中,戴耀廷和陳健民便是接受英美教育,與中國關係疏離。一些大學教員又自稱有居英權,回歸後又不能在英國居留,這批留在香港又鬱鬱不得志的「英國人」自恃英國會撐腰,長遠而言也是「大炸彈」。
「高工資實毒藥」 國家概念薄弱
他指出,回歸前幾年,香港的大學教員工資出奇地高,高於英國、澳洲和加拿大,令高教界包括學生在內的不少人都認為英國很好,甚至「懷念」英國政府,「所謂高工資,其實是毒藥。」
岑嘉評特別指出,現有不少中小學教師,正是來自羅富國、葛亮洪、栢立基等前港英政府教育學院的培訓體系,其傳統意識對國家的概念很薄弱,沒有灌輸有關國家教育的責任。現在回歸17年,那批由港英教育體系培訓出來的教師,令目前20多歲的學生對中國全然陌生,大學則要繼續接收這些缺乏國家觀念的學生接受大學教育。他說,高教界在回歸後被迫接下不少英國外部勢力的炸彈,這些問題在「佔中」事件中表露無遺。
外力潛伏多時 看準怨氣爆發
岑嘉評認為,外部勢力在高教界潛伏多時,亦看準社會出現的一些民怨發動「佔中」。他說:「今次那麼大問題,是青少年怨氣的一個大爆發。香港的大學發展將過多資源放在排名上,卻犧牲很多學生的前途設計,很多學生讀完大學對前途迷惘。很多學店式的副學士,學生交了大筆學費又找不到工作,對前路感到失落,逐漸對社會產生怨氣。」
他分析,不少人在「佔中」期間不肯離開,不少是大學生、中學生,這是箇中原因:「不是個個都反對普選,一些中學生都未有完全了解普選。」另一方面,近年在奶粉、小學學位和婦產床位等事件上,亦令一些人對內地來港人士產生抗拒心理,不滿政策安排的情緒,在「佔中」來一次爆發。
「佔中」事件暴露外部勢力試圖在港大搞顏色革命,岑嘉評認為,香港社會各界在「佔中」事件後,應正視拆彈問題。他建議,港英時代的教育及人力統籌處會專責香港人力統籌問題,特區政府應和教育界一道,下大力氣檢討包括青年就業和認識祖國在內的香港青年發展政策,避免青少年再感前途迷惘。
「要先讓學生對國家有感情」
同時,大學目前許多捐助集中倚靠外資機構,令外部勢力有機可乘,一些中資機構亦可加大力度資助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設立獎助學金,並捐助大學擴建冠名,協助高教界加強傳揚愛國主義。
岑嘉評最後指出:「愛國要先讓學生對國家有感情,否則難言愛國。然而,沒有交往,又何來愛國?」他說,學生回內地只重遊玩無助了解國情,認為特區政府和各界都要繼續提供學生與內地親身交流的機會,「這樣才能令學生對內地產生感情,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始終是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