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是現屆政府的重中之重。運輸及房屋局上周二公布了《長遠房屋策略》,計劃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上調一萬,至48萬個公私營單位,滿足市民住屋需要;額外新增的單位,將全數撥作可以包括居屋在內的資助出售單位,以滿足中低收入及年輕家庭置業需求。民建聯對此表示歡迎,但對《長策》未能提出紓緩私人樓宇租戶的建議,表示失望,希望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能採納民建聯建議。
擔心「輪候3年」目標無以為繼
民建聯認為,政府新一份《長策》,落實「供應主導」的策略,以達致房屋供求的平衡。然而,《長策》雖然略為提升了10年房屋供應的目標,但出租公屋依然維持在20萬個的舊目標,與現時輪候冊申請持續創新高的龐大需求,存在相當的落差。我們擔心,公屋「平均輪候3年」的目標可能無以為繼。未來29萬個公營房屋所需的土地,尚有近4萬個單位的土地是「無米炊」,當局必須努力覓地,以免供應目標落空。此外,在考慮規劃公屋時,政府需考慮到地區分布,因公屋申請人受到地域限制;過去新市鎮發展的經驗亦顯示,公私營房屋的分布失衡會妨礙社區均衡發展,而公營房屋過度集中亦容易衍生的標籤效應及社區問題。
盼特首提「資助置業」具體建議
另外,民建聯一直關注及要求,當局在居屋計劃以外,為市民提供更多資助置業選擇及機會,包括重推「夾屋」及「出售公屋」。我們早在回應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時已經提出,當局應重新啟動私人參建計劃,同時亦應在1998年「混合發展」試驗計劃的基礎上,研究以「混合發展」重推「夾屋」。儘管《長策》沒有在這方面提出具體的政策或建議,但當局表示會「豐富自置居所的形式」及「研究善用私營機構的力量」,我們期望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中,特首能提出較具體的建議。
最後,民建聯對《長策》未能提出建議紓緩私人樓宇租戶,特別是「劏房」戶的住屋壓力,表示失望。我們期望政府,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及預算案能採納民建聯的建議,為輪候公屋超過3年的申請人提供租金津貼,以及引入租金扣稅額。
(小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