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前國務院下發通知,公佈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湖南省19個項目入選。湖南省文化廳廳長李暉指出,自此湖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99項增加至118項,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更有力度,更有實效。
■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英 李青霞 報道
土家族梯瑪神歌、土家織錦技藝、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苗族服飾、桑植民歌、新化山歌、梅山儺戲、四月八、土家年、皮影戲、哭嫁歌、湘劇等118項極具湖湘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湘大地,民族眾多,傳統文化、民族技藝燦若星辰,這不僅是湖湘兒女引以為傲的資本,更是世界各地好奇人士探尋的寶藏,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12月8日,湖南省文化廳召開《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立法專家座談會,李暉組織成立了《條例》新的起草工作領導小組,對文本質量和工作效率提出了嚴格要求。李暉表示,下一步,文化廳將繼續開展立法調研、徵求意見和論證修改工作,推動《條例》儘早出台。
李暉告訴記者,有法可依,讓非遺保護工作更有保障。但追根溯源,還是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源頭開始保護,從傳承人的培養,非遺市場的開拓等方面下手。
培訓傳承相輔 壯大源頭
據記者瞭解,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撈車河村是土家織錦的發源地之一。為了不讓日漸稀有的土家織錦技藝失傳,土家織錦的傳承人劉代娥在村裡開辦了土家織錦技藝傳習所,每年為眾多徒弟傳授技藝,來參觀的遊客也絡繹不絕。
在湘西,「非遺」項目並不只待在博物館裡陳列展示,也沒有養在「深閨」不沾煙火氣,而是走進了普羅大眾的生活,不斷在創新中加以傳承。湘西自治州副州長艾可知也表示,將培訓與傳承結合,然後在生產中進行保護是湘西自治州非遺傳承的一大特色。
截至目前,湘西州已設立非遺傳習所34所,計劃還將增加15至20個;共舉辦各類非遺傳承培訓班30多期,共計培訓人數上萬人,一批批非遺傳承人走上了大學和中小學課堂。
「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當中來。」12月12日,湖南省首個非遺保護民間組織--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正式成立。協會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湘繡代表性傳承人江再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僅僅由政府出資、民間藝人傳播是遠遠不夠的。」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多個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抱團」,形成張力,開展展覽、展演、展銷、展示等活動,擴大非遺項目的知名度,從而達到保護傳承。
李暉強調,2015年湖南省文化廳的工作重點是「一改二保三優四基」,其中「二保」指的就是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我們還要全力爭取將《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列入明年省人大審議項目和調研項目,不斷提高文化工作的法治水平。」
非遺項目市場化 拓寬出路
「僅憑身份證就可免費看湘劇了。」12月2日,由長沙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的「雅韻星城」--2014年長沙市「杜鵑花」藝術月拉開大幕,在長達1個月的時間裡,在湘江劇場、長沙實驗劇場會推出12大主題活動、29場演出,其中包括非遺經典展演。市民只需憑身份證就可免費觀看湘劇的經典劇目《琵琶記》、《奇雙會》等。
李暉認為,「對於無形的非遺,降低觀演成本,吸引更多人對其產生興趣;對於有形的非遺,我們要搭建平台,使其規模化、產業化,在傳承的同時取得經濟效益,這才是長久傳承之計。」
在今年6月的「湖湘家傳」2014滬洽周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示展銷活動上,精美的湘繡、神秘的侗錦、雅致的釉下五彩醴陵瓷等中國古老非遺就搭上了「電商快車」,「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據介紹,參加此次活動的展品總數超過200件,其中明碼標價、現場交易的展品佔了九成,最貴的一幅湘繡作品售價達280萬元。此外,黑茶竹架、銅官窯茶罐、土家織錦、侗錦等展品價格也從幾十到幾百元不等。
李暉表示,在非遺項目存續的文化空間越來越困難的現狀下,加大搶救性保護與生產性保護的力度,是保護與傳承非遺項目的可行路徑之一。文化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集納了人民的智慧,也承載了歷史的軌跡。「非遺保護任重而道遠。」
郴州三項目入選國級非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恩琛 郴州報道)日前,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其中郴州入選三項,分別是蘇仙傳說、臨武儺戲、安仁趕分社。
蘇仙傳說 孝感千年終得道
「蘇仙傳說」是以敘述距今2000多年前的郴州草藥郎中蘇耽神奇出生、孝順母親、種橘驅疫、得道成仙等核心故事為主要內容的傳說故事群,承載了獨具特色的孝道、道教及中醫文化創新的意蘊。
歷代郴州民眾口口相傳「蘇仙傳說」,在宋代《太平廣記·蘇仙公》篇有翔實記述,在道教典籍、筆記小說中亦有豐富記載。至今,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即蘇仙升天日郴州當地民眾會舉行抬蘇仙銅像等廟會活動。
以蘇仙命名的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上有一蘇仙觀,傳說蘇耽便是在此得道,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到,當地居民頗以蘇仙為傲,其孝道也被傳為佳話,蘇仙傳說現已成為當地人教育後代的重要內容。
臨武儺戲 傳承千年的戲劇活化石
臨武儺戲所在地油灣村,位於臨武縣大沖鄉的中部,距縣城30多公里,離鄉政府約4公里。全村現有王姓氏族160多戶900多口人。油灣村四面環山,偏僻封閉,歷史上交通不便。長期以來,獨特的地形和封閉的生活環境,生產率低下的單一農耕生產方式,致使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也使得臨武油灣村「臨武儺戲」別具一格,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臨武儺戲分為內壇儺戲與外壇儺戲兩大類。其中內壇儺壇有《三娘關》、《夜叉關》、《雲長二郎關》、《土地關》等;外壇儺戲有《打神獅》、《收邪斬小鬼》等劇目。臨武儺戲現存的九個面具代表九個儺神,分別為三娘、來保、夜叉、關公、二郎、土地、猴王、小神和獅頭。
安仁趕分社 百縣藥商齊聚
安仁縣地處郴州市最北端,相傳神農氏走遍安仁,遍嘗百草,教化農耕,福澤後世。據史料記載,自後唐(923-936)起,在宜陽河與永樂江匯合的香草坪(今安仁縣城)建廟,供人祭祀神農氏,「擇社日祭神以祈谷」,朝拜者絡繹不絕,交易草藥、籐索、鋤柄、斗笠等等,漸漸發展到農副土特產交易。宋鹹平年間,始定每年「春分」、「春社」時節在縣城南門洲「趕分社」,為期7至10天,以草藥最具特色,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10多個省市近100縣的藥商每年來安仁「趕分社」時,上市集散草藥超過萬擔,人們配好草藥帶回,輔以豬腳炆之,食後下田開耕,既壯身強骨,又祛寒除病,盛行千年,沿延至今。
全國人代雷冬竹倡產前篩查列醫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恩琛 郴州報道)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市兒童醫院院長雷冬竹在今年初的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於強化政府責任,加強出生缺陷防治經費保障,實施免費強制婚檢,加強出生缺陷診治從而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國家人口素質等方面的建議,得到中央和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雷冬竹向本報記者表示,未出生嬰兒如果有缺陷,那也算是病人,產前篩查診斷的費用就應該納入醫保範疇。在多數貧困地區,產前診斷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往往就會有很多抱著投機心態的患者家屬,省去了這一環節,最後導致全家受累。
建全省首個產前篩查網
為了普及產前篩查、產前診斷技術,雷冬竹的足跡跑遍了郴州市11個縣(市)區。休息時間,她背上電腦、投影儀,下到縣、鄉鎮、村,免費培訓婦幼專幹;手機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隨時在手術臺前為孕婦消除病痛。
歷經7個寒暑,在雷冬竹的不懈努力下,郴州在全省第一個建立了遍及村、鄉鎮、市的產前篩查診斷網。為116096名孕婦進行了唐氏產前篩查,101147名孕婦進行了四維彩超產前篩查,4358名孕婦進行了產前診斷,診斷了2027例畸形胎兒,全部進行了醫學處理。如今,郴州缺陷新生兒概率僅為1.16%。
規避重型地貧兒
雷冬竹介紹,郴州是湖南少有的地中海貧血症(下稱地貧症)高發地帶,據粗略統計,郴州地區地貧症基因攜帶率10.3%,與廣東地區11.07%相近。如果兩名屬同一類型的地貧症患者結合,產下重型地貧兒的概率則高達25%。重型地貧兒由於先天缺陷,需要每21天輸一次血,即便如此,最好的情況也只能活到40歲左右,且花費超過300萬元(人民幣,下同)。如果不採取積極的治療方法,很難活過十歲。但如果花120塊進行產前診斷,則可以有效的篩查並規避重型地貧兒的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