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進行了名為「史丹福監獄」的cosplay實驗,並在翌年發表相關的學術文章。在廿多三十年後,他再次引用研究寫成《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而在2010年更有片商將這實驗拍成電影,就是《實驗囚室》。
故事說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挑戰人性底線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班互不相識、平日正正常常的普通人過兩星期監獄生活。事實上大家肯參與這個實驗,完全為了「搵食」(跟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一致),如主角Travis便因為失業而垂涎這份日薪達一千美元的「高薪厚職」。至於誰cosplay獄警,誰扮犯人,則按隨機抽籤決定。雖說只是模擬生活,但一切力求真實,無論制服、裝備,以至規條均與現實無異。起初「警犯」之間還是嘻嘻哈哈,完全不像一座監獄,但後來這班「獄警開始「入戲」,只要見到「犯人」的行為稍為不順心,便利用角色設定所賦予的權力,向對方施以限制和懲罰。對於這些「拿着雞毛當令箭」的人,主角等人自然十分反感,加上明知對方根本不是真獄警,自然毫不客氣還擊。殊不知卻令這班「獄警」愈發代入角色並難以自拔,進一步把對方當成恐怖分子般,肆意濫用私刑,既是為了維持監獄秩序,但同時亦發洩自己的不安和暴躁情緒......最終事態一發不可收拾,這座假監獄成為了最真實的人間地獄,本來毫不相識、沒有結冤的陌生人,在這個環境下,作出誓要將對方置諸死地的困獸鬥。
《實驗囚室》帶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性弱點,就是人很容易因着自己的「身份」主導思考。故事中(或實驗中),飾演獄警的一幫人,對制服有一種無以名狀的迷信-制服一方面賦予他們權力,同時也令他們產生「這件制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想法。但凡有人對規條有所質疑,也就被他們視為質疑制服的神聖地位。對照近日現況,也出現這種權力不對等的對立與衝突。當然若你能成為抽離地面萬丈的「花生友」,自必能洞悉「大家都是為搵食,互相仇視是多餘」的真知灼見。
然而,這令筆者想到《實驗囚室》的結尾,獄警和犯人打得紅了眼之際,監獄的大閘突然打開,陽光照射到監倉內,眾人看到外面燦爛的餘暉、一片翠綠的景致,猛然清醒過來,想起自己其實是一個賺取一千元日薪的「被研究員」。但回看現實,誰又可以打開這道困獸之閘,讓持武者明白,自己是為了「出糧」,而不是為了「出氣」呢?■文:勇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