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他是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口中的中國「氫彈之父」;他是第一個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他的名字曾被保密30年,直到氫彈發射成功多年後才得以解密......他就是2014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奠基人之一--于敏。
國產「土專家」 填補理論空白
與錢學森等國外學成後毅然回國的「海歸派」不同,于敏是中國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唯一未曾出過國的,因此也有荂u國產土專家一號」的稱呼。于老未曾留學深造,這並未妨礙他攀上世界科技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
錢三強曾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于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用了四年零三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是四年零三個月,而綜合國力尚屬落後的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正是于敏等科學家用「窮辦法」,每人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未知的領域。
籲創新破壟斷 保持威懾力
1967年6月17日8時整,空軍飛行員徐克江駕駛載有氫彈的飛機進入羅布泊空投區。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之後,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同于敏晤面,稱讚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已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于老,仍然關注茬o一領域的最新動向。他認為,當前核武器進入新的時期和新的歷史階段。它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某些核大國的核戰略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過去是威懾性的,現在則在考慮將核武器從威懾變為實戰;二是某些核大國加緊研究反導系統,並開始部署,以抵禦核武器的威懾性。防禦了對方的威懾,就成為新的壟斷。「如何保持我們的威懾能力,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要用創新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打破壟斷,以保持我們的威懾力。」于老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