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林鄭:18區會主席挺政改依人大決定


放大圖片

■林鄭月娥昨與18區區議會正副主席會面討論政改。 梁祖彝 攝

爭民意影響反對派投票意向 盼如期2017普選特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聶曉輝)特區政府於上周啟動第二輪政改諮詢,「政改三人組」昨日與18區區議會正副主席會面。領導「政改三人組」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在會後透露,各區議會主席的發言有3個共通點,一是認同政改工作必須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進行,二是希望如期於2017年讓全港500多萬選民普選特首,三是政改宣傳及解說要做得更仔細,爭取強大的民意支持,影響反對派議員的投票意向。林鄭月娥並促請議員不要剝奪市民的普選權利,否則全港市民都會非常失望。

林鄭月娥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等昨日與全港18區區議會正副主席會面,介紹特區政府第二輪政改諮詢文件,歷時約1.5小時。林鄭月娥在會後形容,與會的區議會正副主席均踴躍發言,並有3點頗為共通的意見:

促政府加強宣傳把握機會

一、各區議會正副主席均十分認同,香港政制發展必須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於去年8月31日的決定框架內進行。

二、他們都很認同第二輪諮詢以「2017 機不可失」來表達信息,希望能在2017年讓全港500萬名合資格選民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特首。

三、他們認為,既然2017年普選特首是一個不應錯失的機會,各區議會正副主席認為特區政府在宣傳和解說的工作,要做得更仔細,讓全港市民都知道這是應該把握的機會,從而令香港社會上有強大民意支持政改工作。

當局爭取盡量落區諮詢

林鄭月娥表示,各區議會主席稍後會在各區議會會議上討論政改的問題,然後把他們討論的意見遞交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會爭取在這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期內,盡量出席各團體,包括18區區議會的會議,討論有關的議題。

被問到政改方案一旦遭否決,誰是「普選殺手」,林鄭月娥說,現在的工作不是由誰來承擔責任的問題,從正面來看,大家都需要出一分力,共同努力落實普選。

不過,她強調,倘政改被否決,全港大部分市民都會非常失望。昨日與會的區議會正副主席向當局反映,現在討論的是500萬合資格選民有沒有機會「一人一票」去普選特首的議題,雖然政改「第三步曲」,即政改方案能否獲得立法會通過,需要全體立法會議員三分之二多數的支持,但市民的權利不容剝奪,「所以必須由市民去表達這個強烈的意見,希望市民的意見對於立法會議員往後的投票都有一個影響力存在。」

林鄭下月與青年論普選

就「政改三人組」何時會與青年、學生團體討論政改,林鄭月娥表示,在政改第二階段諮詢內,她會透過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辦的座談會,親自聆聽青年人和學生的意見。特區政府昨日則公布,林鄭月娥將於下月9日出席民政事務局及青年事務委員會合辦的青年交流會,主題為「行政長官普選辦法」。

林鄭月娥同日在接受電台訪問時強調,政制發展對香港影響深遠。2005年,當局提出的政改方案獲逾60%市民支持,但結果都不獲立法會三分之二議員支持通過,「如果要按民意辦事,(支持2017年落實特首普選的)民意應該清晰、強烈的,必須超過一半。」

她續說,由普選過程中產生的特首,施政會更貼近民情,倘未能落實普選,將會對管治文化帶來負面影響,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表明,在普選特區行政長官後才能普選立法會,故2017年倘未能普選特首,等同不能普選立法會,帶來的不單是政治問題,香港經濟社會發展也會有嚴重後果。

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在第二階段政改諮詢的宣傳單張中,列出了5大支持2017年普選的理由,如果最終不能如期落實普選,香港政制原地踏步,將會令香港市民十分失望,「今次政改,我哋仍會盡力爭取。」

相關新聞
鄭耀棠引述人大副委員長寄語港代表委員:支持特首即支持中央 (圖)
陳昌智提三點希望
梁振英:認清憲制地位堅拒「港獨」 (圖)
張建宗:「港獨」絕不能發生 (圖)
外力干預港事務 將提更具體證據
黃之鋒涉3宗罪 警保留檢控權 (圖)
林鄭:18區會主席挺政改依人大決定 (圖)
各區會將討論次輪政改諮詢 (圖)
特首:港生赴內地城市交流很正常 (圖)
鄭耀棠:反對派「捏死」普選愧對港人
夏佳理:立會普選應後議
英大臣施維爾:港2017普選是「真正的機會」 (圖)
大臣解畫 拒英議員入境有因 應理解中方立場
港政界盼反對派悟「行前比原地踏步好」 (圖)
公屋置居先導 明年首推千伙 (圖)
特稿:5歲女問長大後住哪? CY親證確有其人
大坑西開大會:促重建須安置租戶 (圖)
陳茂波料3年供應逾 7.4萬伙
房協盼將軍澳屯門兩地快發展
春田街重建150伙料虧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