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邵逸夫侄孫邵才元稱六叔為人低調。 周方怡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周方怡 寧波報道)78歲的邵才元是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的侄孫。「邵先生是去年1月7號走的,一周年了。」邵逸夫祖籍浙江寧波鎮海莊市勤勇村,而邵才元一直生活在村裡,每天例必打掃邵逸夫的故居。一座磚木結構的中西合璧兩層樓,室內陳列着邵逸夫返鄉活動的照片,以及他捐資興學的圖片。浙江為了紀念邵逸夫,計劃拍攝電影《百年逸夫》,日前準備在這裡取景。
邵才元曾做過勤勇村村長,現在除了忙忙田裡的農活,就是負責管理邵逸夫故居,管着裡外的鑰匙,每天擦擦洗洗,雖是如此,但一守就是幾十年。邵才元居住的房子只離故居一街之隔。他把記者領到邵逸夫故居門口,大門開得很小,要不是門口擺放着的牌子,根本想不到這裡就是邵逸夫的祖宅。
邵才元說,現在村子裡邵姓的人家還有40戶50多口,年輕人差不多都搬到城裡去了。自己育有五女一男,都住在城裡,子女都有自己的事業,好幾次提議讓他搬到城裡去安享晚年,但他還是喜歡住在村子裡。說着他把記者引到了故居屋內,不大的客廳,擺着老式的太師椅、八仙桌,黑棗紅的傢具透着歲月的痕跡,雖然陳舊,但沒有絲毫的灰塵,桌上放着各色果品,一張邵逸夫的相片擺在廳牆的正中間。一旁擺着香燭。邵才元說,「一周年了,要給他上幾炷香,有人過來祭拜,我也負責接待。」
六叔呼小名顯親切
邵才元領着記者往客廳裡走,因為陽光照不進來,屋子裡很黑,邵才元好像沒有開燈引路的打算,從容向前,只聽着窗戶插鎖拔起時清脆的響聲,陽光穿過一個個窗戶照亮了樓上樓下的每一個房間。在臥室房間站定,邵才元的目光留在屋內的梳妝台上,淡淡的回憶道,「邵先生(人稱「六叔」)都叫我小名鐵牛,這是個好名字呀。」
在邵才元心裡,邵鐵牛這個名字就是透着親情的味道,這位外界傳說的巨富反而不是他所熟悉的。第一次見到邵逸夫,他仍津津樂道,記憶猶新,莊稼地裡的人把「好」當做最隆重的形容詞。「邵先生很好,方(逸華)小姐也很好。我家裡有五個閨女一個兒子,方小姐笑着連說我們福氣好,還給小孩每人1,000元港幣的紅包。」「邵先生說,我們老兩口有什麼困難就跟他們講,孩子們就讓他們自己去闖。」
邵才元說着又把記憶拉到了2004年,那是邵逸夫最後一次來到這個家,那年邵逸夫已經97歲了,當天下着小雨,鄉村小巷顯得濕滑泥濘,「邵先生來的時候坐着輪椅,過去他都會上樓去瞧瞧,那一次他就在樓下看了看,在屋子裡坐了一會兒。」「邵先生人很低調,前前後後回來了6次,有時候我還在田裡幹活,村幹部通知說等下有貴客要來,一會功夫他就到了,穿得很簡樸,他就四下看看,問了大家好,喝上一杯白開水。」
據邵才元回憶,邵逸夫第一次回到村子裡,原本打算給這棟老房子好好修整一番,但到了以後才發現,房子還是原來的樣子,桌椅板凳都沒有變化,他摸着房子光亮的木牆,決定就這樣維持現狀。
盼故居保持現狀
邵才元還保存着一封由前TVB總經理助理陳輝光在2003年根據邵逸夫授意寫的回信,表示希望故居保持現狀,只作必要的治理、加固,以不倒塌為原則。邵才元把信仔細地裝裱起來,在他看來,邵先生為人都很低調,而自己為他守好這個屋子,就是自己最大的快慰。
邵才元說,現在年紀大了,越發感覺住在農村的好,「農村寬敞!我閒不住,平時隔壁村也經常去串門。外面的世界再好,根還是在這裡。好人就會有福氣,你看,邵先生多麼長壽!我會一直替他把家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