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旋
上周三特首發表了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主題為「重法治 掌機遇 作抉擇」。香港社會出現了嚴重撕裂,百年建基的法治精神危在旦夕。政府明確利落回應了當刻社會問題,對不合理的言論直斥其非,贏得不少民心。信心很重要,大家都對當權領導者有信心,政策才容易推行。
施政報告也在不少民生措施着墨,多年來沒有提及的照顧特殊教育需要一環,重現在施政報告內。特殊教育不像其他民生問題,看起來對公眾沒有迫切影響。社會進步,但大家仍然對特殊教育存在不少偏見,例如:要在行為上或樣貌上明顯異於常人,才是特殊兒童,其餘的都是家長過於緊張,無風起浪;特殊教育應該把孩子放在特殊學校,免得影響其他同學學習進度等等。
家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不論父母和孩子,面對的沉重壓力可想而知。大家一定遇過很多不能跟隨指示,或者學習進度比別人慢的孩子。這些孩子往往被標籤上「懶惰」、「沒教養」、「頑皮」等負面形容詞。我很記得一位協康會資深的教育心理學家翁先生所言:「我們都怪錯了孩子!」這都是上天給了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殊基因、一條不平坦的人生路;給了他們父母一位與眾不同的孩子。如果沒有把他們及早識別,過了協助的黃金期(黃金期通常在十二歲前),各方面永遠落後於別人。
現在公營配套短缺,由排期、到識別、到得到正確的協助一般要花上幾年時間,所以往往錯失治療的黃金期。本地學校對特殊教育需要的支援嚴重不足,老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特徵並沒有深入了解,很多「隱形」特殊兒童因而得不到適當的支援。社會一般認為國際學校的特殊教育做得好,我也非常認同。國際學校除了資源上有足夠配套外,關鍵是有包容和接納。特殊兒童就是與別不同,校方就是要接受他們的不同,並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求同存異」。例如:讀寫障礙學生不善於用文字表達內容,可否用短片、圖畫表達想法呢?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如「折翼天使」,只要成人給予包容和愛,他們也有振翅高飛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