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兩星期前的同一天內,我看了音樂劇《歌聲魅影》和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魔法黑森林》。多年前我已在外地看過《歌》劇,其瑰麗的視覺場面令我留下深刻印象。既然這個經典名劇來到香港演出,我也捧捧場,順道讓對此音樂劇略有認識的小侄兒開開眼界。可是,不知是否我早已熟悉劇情和知道其機關設計的場口,我竟然一邊看,一邊呵欠頻頻,無法投入欣賞,平白浪費了毫不便宜的戲票。晚飯後,與小侄兒走進戲院看《魔》片,我還擔心會因連看兩戲而累得在黑漆漆的戲院內睡倒,沒料到我一直看得興奮,之後更不斷向朋友推薦。
《魔》片改編自由James Lapine編劇的百老匯音樂劇《Into the Woods》,由著名音樂劇和電影曲詞家Stephen Sondheim作曲填詞。它在一九八九年在百老匯首演後,即奪得多項東尼獎。編劇將多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卡通人物放在同一劇中,將創作賦予另一種深意。劇中一對渴望生兒育女的麵包師夫婦為了令女巫替他們解除絕子絕孫的詛咒,鼓起勇氣走進森林,尋找女巫下令取得的四種物件。在森林裡,他們碰上了同樣為了達成願望的多個經典童話人物,包括渴望愛情的灰姑娘、她那兩名欲當王妃的妹妹及她們的母親,以及對她一見鍾情的王子;希望獲得金錢以改善生活的傑克、他的母親和要追殺他的巨人;期待自由和愛情的長髮公主和她的王子;到森林探望外婆的小紅帽和將她吞噬的狼先生。這些人物都有他們的希冀和渴求,走進森林裡經歷了他們的人生。當中有歡欣,有悲痛;有得着,有失去;有生,也有死。當他們再次走出森林時,他們已經不一樣了。他們成長了,成熟了,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和心態,他們的渴求和希冀亦不再一樣了。
我最喜歡的兩場戲的其中一場是當發生問題時,眾人互相指責,將錯誤歸咎於他方。創作人以一首由眾人合唱、節奏急速的歌曲,將人們慣於推卸責任的天性表露無遺。另一場戲是一直為家辛勞,忠於丈夫的麵包師太太在森林裡遇上了叫她神魂顛倒的王子,禁不住他的引誘被他吻了。我不會認為她不守婦道,反而欣賞編劇細緻地刻畫出已婚婦人心底裡被婚姻枷鎖禁錮了渴望愛情的慾望、掙扎和她忠於自己感覺的勇氣。
完場後,我問小侄兒黑森林象徵甚麼。他說:「社會。」我暗暗欣賞他對《魔》片的理解,小小的他能說出「社會」已經不容易了,因為他可能還未知道「人生」這個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