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自由講
教育局於去年11月進行通識教育科新學制第二階段的中期檢討,向各界收集除了獨立專題探究以外,其他有關通識教育科課程架構及議題內容刪減的意見,並作出諮詢,有關檢討的建議傾向保持通識科文憑試的考試範圍和模式的現狀。
刪除過時部分 難減師生工作量
此次的檢討中通識科6個單元都作出了改動,主要為刪除一些太艱深或已過時的內容及議題。其中的着眼點在於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刪去了「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裡面有關於身份認同及個人歸屬感等概念都會被刪去,被刪除的原因是此內容與「今日香港」中的部分內容重複。另外,「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都被建議一併刪除。
檢討中另外一個令人注意的改動是單元三「現代中國」的內容。從「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立法和政策」以至於民生議題如社會保障、醫療、教育、戶口等議題都在刪除之列。
除此之外,單元六「公共衛生」裡面過時的例子如黑死病被建議連同「科學和科技研究成果如何受到尊重和保護」此議題一併被刪除。
在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檢討過程中,如果就課程內容的深廣度和教師與學生工作量這兩個重點作出檢討,針對課程內容的深廣度,可以說此檢討是刪除了一些新高中課程中重複冗長或過時的部分,但如果這是為了減輕教師與學生工作量作為考量的話,可能成效並不顯著,主要的原因是在改動的建議中,被刪減的課程都不乏新的議題所取代。
例如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中被刪除的「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建議被「通訊科技」所取替。「現代中國」中有關中國改革開放可持續發展的部分會被「環境保育」所取代。同時,「區域發展規劃」會被加入此單元中。
教材難適應新加議題
有老師表示,在推行新高中課程5年後的今天,很多內容和議題的校本教材才算發展完成,又因為通識的議題和教材經常都需要更新,所以被刪除的課程並不能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反而是已發展的教材並不完全適合新加入的議題,老師們需要額外再訂製教材,應付中期檢討中所建議的方案。
無論是基於甚麼考量原則,所有通識課程內容的刪改與修訂都需要緊記符合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目標,通識教育科課程各單元環環相扣,在檢視課程發展時,不應只着重於某幾個改革的爭議點或亮點,而應把通識教育科課程各個單元視為一個整體,去反思中期檢討中建議的改動是否符合或能夠達到當初推行通識教育科時的理念和目標。■余慕帆 前線通識教育科教師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