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見近日社會對正在進行的通識教育科中期檢討有不少關注,本報教育版在「通識把脈」這一專欄中特設「通識教育自由講」平台,廣邀多位資深前線通識科老師,一連幾期在該平台上發表對整個新高中學制及通識教育科的施行和長遠發展作出的優化建議。
新高中通識科正進行中期檢討,教育局提出課程修訂方案,引起社會各界討論。由於當前高度政治化的社會環境,有人以通識科課程受政治干預為由,反對建議中單元一刪除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其實,有關課程改革方案早在年前已經進行,在「佔中」發生以前,上述改革建議已經多次討論,不少通識老師均早已知悉,足見事件根本與近期政局發展無關,指責當局以政治干預通識課程,實屬毫無理據的主觀臆測和渲染。反之,我們應該排除種種干擾,從長遠角度出發,對通識課程作出較大程度的改革,解決當前教與學面對的問題。
修改小修小補 難以解決問題
當前教育局建議的修訂方案只是小修小補式改革,無助解決課程內容繁重、教學議題艱深、師生不勝負荷、學習成效受局限等問題。第一,不少建議中的改動,如刪去政治全球化議題,只是追認不少學校已就課程進行的校本調整,故實質幫助不大;第二,部分改動,如單元一刪除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容,只是刪削課程文件內六大單元中相互重複的部分,教學內容根本沒有實質減少;第三,建議澄清了部分課程內容範圍,如單元三「探討問題」內的「可持續發展」改為「環境保育」等,是較有意義的改動,但份量太少,部分內容範圍廣闊和含糊的探討問題未有處理,如單元二「生活質素」和單元六「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包羅範圍甚廣,就未見加以澄清和處理。
課程內容過多 靠狂補課應付
基於上述理由,教育局建議的改革方案根本未能解決通識科內容過多和過深的問題。當前通識老師之所以能暫時應付,實有賴大量課後和假期補課。事實上,由於課程繁多,教時不足,同學能力參差,不少老師教學時往往只能點到即止,在學生知識不足或一知半解下進行討論,跟昔日教育局強調通識科要做到「知識建構」的宗旨有相當差距。在這樣的局限下,考評局用「去知識化」的方法擬定大部分題目和評分方法,較少要求學生對試題的背景知識有充份掌握,轉而要求扣題和推論等技巧,部分評卷員甚至以是否合乎文章套路作為評改準則。於是,在考試指揮教學的怪現象下,部分學校通識教學進一步忽視議題背景和知識傳授,大大影響教學質素。
因此,有關當局應把握中期檢討的機會,對課程構架和內容作適切的調整,或將六大單元重新整合,削減較大內容,或在維持六大單元的前提下,劃分「必修」和「選修」單元,既不要因政治而干預課程,也不要因政治而迴避專業和合理的改革方案。■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