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幾齣新編粵劇的演出,也讀過幾本新編粵劇腳本,感覺新劇總好像缺少了甚麼元素似的,提不起欣賞的興趣。
我受過廣播劇創作訓練,懂得編寫用聲音演繹故事的劇本,但談到撰寫在舞台上唱、做、唸、打的粵劇,卻是門外漢一名,沒能力提供有用的意見。有志從事粵劇編劇工作的朋友,要學的話,當然是「取法其上」,學習名家的編劇技巧。
已故名編劇家蘇翁對粵劇劇本流變、粵劇歷史發展了解甚詳,研究頗深,特別對粵劇編劇藝術的流變很有見解。在1987年3月的一次演講中,他分析了唐滌生劇本創作的特點,包括(一)擅於調度場口:「唐滌生擅於調度場面,投觀眾之所好,盡量讓觀眾喜愛的老倌頻頻亮相,他可以讓六大台柱(粵劇角色的六大行當)全部在一場戲裡同時出現,各有戲做,而情節又不至於太過牽強。」;(二)結構緊密:「唐滌生的戲經常可以做到高潮疊起和曲折熱鬧,劇本往往自西片中取材,甚至將西片改編......其後他寫劇本的態度也日趨嚴謹,例如後來他寫了《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等,情節合情合理,劇本的結構也很緊湊,再無以前那種隨便任意的陋習。」;(三)「介口」緊湊:「唐滌生劇本的優點,其中一點是他的『介口』。劇本是否沉悶,主要視乎情節與『介口』是否緊湊。劇本不能讓它鬆弛,明明需要緊密接下去的一段情節,一句口白,若讓一大段唱曲接上去,那就會使劇情鬆散下來。唐滌生的劇本具有雕琢很深的詞藻,不過他也有一道『板斧』,就是唱完了一大段之後,接着再用一段說白補充唱詞的內容,這樣,觀眾聽得明白,也感受到了唐滌生詞曲的才華,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
以上雖然是蘇翁談唐滌生的劇作特點,但在同時是他的寫作特點。其實,蘇翁的劇作還有一樣「撒手鐧」,就是他寫的「主題曲」不會讓主角「棟篤唱」,一定是有唱有做,入肉三分的。■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