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羅湖區跨境學童服務中心成員合影。 本報深圳傳真
福利「曲線過境」 每朝奔赴深圳
早上6時許,香港社工Kristy從九龍家裡出發,乘搭港鐵轉搭東鐵線到深圳羅湖。8時前,從羅湖口岸過關,再搭上83或97線巴士,到達位於羅湖區沿河路的跨境學童服務中心。全程約2小時,三年來風雨無改。這是香港賽馬會捐助的「蛻變新力量-跨境家庭共建香江計劃」,為跨境家庭提供服務。如今第二個三年計劃「跨境新力量計劃」剛剛啟動,Kristy的北上之旅仍有漫漫長路。
Kristy的團隊約有15人,每天當他們跨進深圳,2萬多名跨境學童正奔赴香港各間學校,接受港式教育。這些學童的家庭被排除在內地的福利體系外,又不容易享受到香港的福利資源,猶如兩頭不到岸的「孤兒仔」。香港社工團隊的到來,對他們而言無疑是香港福利的「曲線過境」,為兩地奔波的學童們提供一絲溫暖。 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兩年多前,當陳女士第一次在這裡見到香港社工倪怡潔時,她很驚訝,在深圳竟然有香港社福機構。當時陳女士正陷於人生的谷底,離婚,前夫停付贍養費,一對子女要去香港讀書。她希望能到香港照顧子女,但習慣了家庭主婦的生活,對香港一無所知,徬徨無措。尋找社工機構幫忙是她最後的一線希望。陳女士的不幸遭遇不是單一個案。2009年,跨境學童暴增五成達到8,000多人,此後,每年以約30%的增幅攀升,引發香港社會高度關注。這一年,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就接到370多宗跨境家庭求助案例,其中涉及兒童管養和照顧問題佔四成。
採訪中,幾乎所有社工都遇過類似的單親家庭案例。對陳女士來說,走進香港,太難!是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有如「我一直在你最近的地方,你卻無法接受我」。
2010年國際社會服務社和羅湖區婦聯成立全國首家跨境學童服務中心,隨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670萬港元,在2011年啟動「跨境家庭共建香江計劃」的第一個三年計劃,為跨境家庭提供服務。2014年底,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183萬港元,啟動第二個三年計劃-- 「跨境新力量計劃」。越來越多資源的投入,讓大家看到新的希望。
福利不過境 在深港人成「孤兒仔」
倪怡潔回憶,三年來,在中心的面談室見過無數跨境家庭,當他們訴說自己的悲慘遭遇時,她的內心湧起了不曾有過的無力感。在香港,她可以自豪地說,社工是社會資源的調配者,「幾乎每個個案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福利資源。沒錢,可以申請綜援;沒地方住,可以申請公屋;生病殘疾了,可以找福利機構。」 但到了深圳,什麼資源都沒有。港府福利不過境令這些在外的港人成為「孤兒仔」,最專業的社工來到這裡,也是「巧婦難為無米炊」。唯一能做到的是陪着這些港人走一段路,讓他們有信念繼續走下去。倪怡潔給陳女士介紹了香港房屋中介後,帶着她在香港走了一圈。陳女士不敢去教育局申請學位,倪怡潔陪她一起去,鼓勵她。
母四出奔走 盼子女融入香港
陳女士的改變令人欣喜,她在香港一家麵包店找到工作,晚上通宵打工,白天照顧子女。嚴重透支的精力換來了周邊的人認同。一個單親媽媽活得實在太辛苦,老闆也看不過眼,給她轉了一份下午半天的工作,讓她得以內外兼顧。陳女士結識了一些香港朋友,也懂得找到更適合的房子。為讓成績優秀的子女上更好的學校,她又帶着孩子們一間間學校去叩門。每一步前行背後都是萬般辛苦努力,無數次,她回到這裡,痛哭流涕,思考這些痛苦的意義何在?為了讓擁有港籍的孩子生活得像個香港人!想通了,擦乾眼淚,再赴香江。
不少社工都說,越來越多家長在努力學習香港文化並融入其中,他們主動到香港做義工,鼓勵子女參加香港的公益活動。在倪怡潔看來,這樣的辛勞卻讓跨境家庭們在深港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新的精神之橋,從香港帶回遵紀守法的好習慣,也向香港展示着內地積極的一面,不是只會伸手要福利,而是會通過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意義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