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齊正之)前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陳文敏日前發表文章,聲稱自己「並非着意『更上一層樓』......而是為了所謂『大學的自主和學術的自由』」。但據知情者透露,陳文敏其實對行政及權力的愛好遠遠超過搞學術研究,他更看重權力和地位,並非是一個「與世無爭,熱心服務大學」的學者。
陳文敏日前在報章專欄上發表文章,稱「對學者而言,投身大學皆因醉心於研究和教學,大學內不少同事對行政工作是望而卻步,願意擔任沉重的行政職位的同事,皆是出自一片服務大學的熱忱,而非所謂『上位』或『更上一層樓』。升職高位,在大學人的角度其實是另一回事。故此,自己着意的並不是甚麼更上一層樓,而是大學的自主和學術的自由。」
別人不想做 陳做逾十年
有知情者表示,陳文敏所言,只是用一個「崇高」的理念來掩蓋自己「熱衷政治」和「棧戀權位」的私心。的確,許多大學教授是不太願意擔任行政工作,擔心因此而影響其教學及研究。即使願意擔任,都希望是只做一任,或是較為短暫的時間。而陳文敏卻從2002年到2013年一直擔任法律學院的院長,一做就超過了十年。
未完成博士匆回港搞抗爭
據知情者稱,陳文敏對搞政治的興趣遠遠大於教學及研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夠到外國進修及攻讀學位的機會並不多,絕大多數人都是完成了學業,獲得博士學位才回港工作。而陳文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領取獎學金到英國進修,沒有完成博士學位便以要回港參加「民主抗爭」為由而匆匆返回。直到現在為止,陳文敏只是具有法學碩士的學位。
據稱,多年來,陳文敏發表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不多,卻一向熱衷搞政治。他雖然公開聲稱自己沒有加入政黨,但在2003年11月,一些在法律界的反對派中人發起成立「四十五條關注組」,陳文敏就加入其中並成為活躍分子。
「亂港四人幫」組織要員
2006年3月,「四十五條關注組」演變為公民黨。陳文敏表面上聲稱沒有加入,實際上經常參加公民黨的活動,以所謂研究人權及憲制的學者名義,大肆批評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2009年2月27日,陳文敏原定要到澳門大學演講,但在入境時被拒。顯然,他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士」。
陳文敏也是「亂港四人幫」之一的陳方安生牽頭組織的「香港2020」重要成員。早在前年11月,陳文敏就代表「香港2020」拋出「2017年特首提名委員會組成方案」,其目的就是企圖大幅度減低特首候選人的門檻,令反對派推出的候選人能夠輕鬆「入閘」。
最近幾天,陳文敏深居簡出,幾乎沒有公開活動。據知情者透露,主要是在「避避風頭」,而他對自己能否上位也是「信心滿滿」。港大管理層部分人,更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質疑,按照所謂既定程序,繼續在力推陳「上位」。許多社會人士聯想起前兩年港大進行全球校長的遴選的情景。當時,陳文敏身為法學院院長是遴選委員之一,馬斐森名字一出來,就受到許多港大教授和學者強烈質疑,但陳文敏「力排眾議」,公開力挺。此次港大遴選副校長,陳文敏又在公眾的強烈質疑下,依然成為「熱門人選」,不禁令人質疑當中是否有「投桃報李」式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