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江清流水 供港50年 三之三
悠悠東江水,深深同胞情。東深供水工程已經默默運轉半個世紀,滋潤着曾飽受缺水之苦的700萬香港同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肯付出。為了保護好這條「香港人的生命線」,東江沿線的居民,在長達50年的時光裡,守着這一江清流甘受清貧。
「這是水,也是愛!」望着新豐江清澈的水源,沿線居民如是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帥誠、 胡若璋、李薇、彭謙
在粵北崇山峻嶺中,新豐江沿着一座名叫雲髻山的山脈而下,匯入河源的新豐江水庫。作為東江最大的一支幹流,它的水量約佔東江水的43%。五十年間,新豐江的優質水源養育了一代代香港民眾,而新豐縣也一直堅守着水源質量第一的準則。
林蓋率高成就一江好水質
記者順着雲髻山拾級而上,但見樹木森森,滿眼蒼翠。放眼望去,江水蜿蜒清澈如鏡。眾所周知,一方水土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森林質量。新豐縣林業局局長吳偉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新豐森林覆蓋率已達到80.41%,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100%,都排在廣東省最前面。儘管如此,林業局每年還是投入上千萬用於造林和改造殘次林,自2012年起更是禁止砍伐闊葉林,對水源和植被產生副作用的桉樹等樹種也逐步退出。
同樣,在新豐江匯入新豐江水庫之後,沿線的河源市為了保護這一水質,也進行多項「綠化河源」大行動,目前,該市森林覆蓋率達72.9%,全市江河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Ⅰ-Ⅱ類標準,其中新豐江、楓樹壩水庫更是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
貧困縣不吝環境治理投入
在碧波蕩漾山秀林茂的背後,卻難以掩蓋這樣一個事實:與廣州從化接壤的韶關新豐縣,至今仍是廣東的重點扶貧縣。而新豐江水庫所在的河源市,在全省經濟總量排行榜中一直處於倒數的位置。即便如此,為了保護生態資源和水的安全,新豐拒接了幾十個涉及水的大項目,關停了160多家企業。河源市拒絕的數百個投資項目,涉及的金額更是高達數百億人民幣。
雖然經濟落後,公共財政不寬裕,但當地在治理環境減少污染的項目投入上,並未見得比其他地區少。
在污水處理設備和管理上,除了省市配套款項之外,身為貧困縣的新豐總是盡力多投入更多資金。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為保障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新豐縣政府投入130多萬元改善該廠的生產條件,現有的污水廠氧化溝採用細菌降解的方式,每個排放口均設有自動檢測系統,15個已建成的污水站已分配到相應村莊,還計劃再建設90個,每個耗資10萬元。
在污水處理廠的總控室,記者看到檢測儀器上整齊貼滿了合格檢測表,負責人自豪地告訴記者,這裡的檢測儀器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項排污指數是否達標,由於保護得當,上級部門每個月的例行檢查都能夠順利通過。
國家專項補償料越來越多
新豐縣環保局局長朱衛斌,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新豐江的水對沿線的深圳來說是經濟水,對香港來說是生命水,對當地來說卻是政治水,即使無利可圖,新豐縣仍然會嚴格按照東江水流域保護條例的規定,保護好這一江清水。
一方面經濟發展受制於保護水源,另一方面卻仍然要投入更多資金來保護環境。這中間究竟要如何平衡呢?
當地一位官員這樣跟記者說:「中國人說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我們全都有,但仍然不能像珠三角地區那樣富庶,只有一個原因,一個家也好,一個國家也好,總要有人吃虧,總要有人受委屈。但長期看來我們不會永遠受委屈的,國家的各種專項補償會越來越多,生態補償機制也會建立起來並且逐漸完善的,我們當地百姓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