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納入治理庸官懶政內容。 網上圖片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整治庸懶怠 本報多路記者追訪民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茅建興、馬曉芳 兩會報道)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治理庸官懶政內容,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矢言要向「庸政、懶政、怠政」亮劍,提出「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本報派出多路記者,在會場採訪委員代表,在街頭訪問普通民眾,在網絡徵集網民意見。
北京大學教授黃樹松委員說:「現在的官員,吃吃喝喝是不多了,但幹的正經事也少了。有的審批其實一天就可以搞定,可是他們一個月不給你辦好也不算違規,一點辦法也沒有。」他還表示,有權「任性」確實為禍一方,但有權不作為同樣坑苦老百姓。
「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引共鳴
黃樹松委員對本報記者「訴苦」道,其表弟任職於西部某開發區的中外合資企業,去年年底外國投資方向中方轉賬2,000萬美元用於公司購買設備、支付工人工資等事宜,但由於國家有關規定,這筆錢真正轉到中方賬戶需要通過工商部門以及銀行外資處的審批,但這個審批足足跑了28趟才解決,「車間等着新設備開工,工人等着發薪水過年,公司上下急得冒煙,可是政府部門就是不緊不慢,用各種方法拖你,去早了不辦、去晚了更不辦,有時竟說會電腦的人沒來,也辦不了。」他苦笑說,國家明明規定五點下班,但快到四點辦事窗口就說不接待了,「你說懶官害不害人?」
不光普通的合資企業深受其害,身為中國民企大佬的杭州娃哈哈有限公司董事長宗慶後代表也在會上「吐槽」,自爆被懶官怠政折騰的遭遇:「去年我們深圳分公司審批一個飲料包裝水,搞了半年才找了關係批下來。現在每開發一個產品,儘管設備和人員還是原來的,但都要重新申請許可證,都要請專家驗證、吃飯,如果關係不好,很長時間不給你審批。」宗慶後對本報直言,民營經濟多年來面臨的發展難、融資難等問題,就是因為有官員不作為的「中梗阻」,「想投資,審批可能要半年到一年,有的一年都批不下來,前置審批太多,經濟怎麼能搞活?」
在政協界別的一次討論上,國家審計署黨組副書記董大勝委員的發言亦炮轟「懶官」:「有人跟我說,過去叫『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在是『門好進、臉好看、事不辦』」,引發全場共鳴。
而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委員則把懶政、怠政、庸政比作流行於公務員隊伍中的「伊波拉」病毒。在參加小組討論時,他直指庸官誤事,並有些激動地說,去年1至10月全國供地同比減少26%,已供土地大量閒置未用,「項目已經批了,資金已經下了,土地已經供了,但為什麼在各地、不少地方,遲遲按兵不動?」他引述李總理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說法,稱「這種情況很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
「只向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為根源
對於當下「懶官怠政」屢見不鮮的原因,廣東清遠市人民醫院院長周海波代表認為,以前一些官員秉持唯GDP論,只要為了經濟發展,什麼事情都可以做,什麼紅線都可踩,因為這樣能出政績,升遷也快。但現在強調依法行政,做錯事了還要追責,尤其是反腐高壓的大形勢下,這部分官員就失去了做事動力。因為有風險,可能做多錯多,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委員對本報進一步指出,不作為和懶政現象,根本上是由於幹部「只向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體制,這樣的體制造成幹部之間可以推諉,只要不得罪上級,就不幹事。王長江認為,要解決懶政和怠政,首先要加強對幹部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幹部自身道德素質,但更關鍵要加強制度建設。此外,還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官員評價體系,「我們現在的幹部選擇機制,很大程度上是『少數人在少數人中選擇少數人』,要治本,就要讓多數人來選舉,大力發展黨內民主。」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代表也指出,防止政府不作為的根本辦法,在於加快推進政府的職能轉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他還建議拓寬監督渠道,通過人大監督、輿論監督等監督政府行為。
|